长亭送别教案资料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更按原貌重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公元九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名诗人元稹(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字微之)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稹自己的影子,同时代人杨巨源也写过《崔娘诗》,李公垂写过《莺莺歌》。
原始故事与王实甫《西厢记》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诸宫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红楼梦中的西厢》
宝玉正踟蹰[chíchú]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地狱不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金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节选本折情节概括:
赴亭告别 抒离别之苦(1—3)
长亭饯别 表真切之爱(4—11)
长亭惜别 叙恐弃之忧(12—17)
分 手 写别后之痛(18—19)
本折的戏剧矛盾是什么?
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要张生赴京赶考,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是一个打算上朝应考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应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长亭送别》历来为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种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莺莺为何对张生千叮嘱万叮嘱?
莺莺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到达一个危险地带,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的爱情的巨大考验。张生得中的话,他将成为高门大族的择婿的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地位。如果剧中的张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诚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命运几乎不可避免的。
莺莺对张生的千叮嘱万叮嘱是否意味着她的儿女情长?
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
文章总结: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初读课文,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内容,在括号内填上崔莺莺的感情变化。
(1)(碧云天----惶惶的寄) 送别途中( 愁苦 )
(2)(做到见夫人----第一声)长亭饯别( 无奈 )
(3)(霎时间----又生此念) 临别叮嘱( 害怕 )
(4)(青山----愁逐野云飞) 惜别目送( 失意 )
文章具体分析:
开头的“科白”
“悲欢聚散一杯洒,南北东西万里程”:意谓饮一杯伤心的饯行酒,就要各奔东西分别万里了。“悲欢”与“聚散”都是偏义复词。
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环境。“秋风秋雨愁煞人”
第一曲“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飘着彩霞的蓝天,铺满菊花的大地。黄花:菊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意谓离人带血的眼泪把深秋清晨的枫林染红了。 霜林醉:深秋的枫叶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脸色红晕一样。
这一曲是怎样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分析“染”字的作用: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闵意境。
小结:【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
【滚绣球】
小结:【滚绣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醉花阴》—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这一曲,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以上三曲是第一部分,写众人赴长亭饯别。以暮秋天气,通过排比、反复的方法衬托出崔莺莺的离愁别绪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脱布衫 】
“染寒烟衰草萋迷”:在寒冷的细雨蒙蒙中凄凉迷蒙。寒烟:细雨成烟;萋迷:凄凉而又模糊不清的样子。
【《浣溪纱》—李景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小梁州” 】【幺篇 】
《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独自久立在高高的层楼,春光和煦暖风轻柔/久久眺望天涯的尽头,默然中滋生起绵绵的春愁/草色如茵,烟光迷离,夕阳黄昏里万物清幽/无语凭栏,谁又能俯我满怀的忧愁/想要开怀痛饮,无拘无束求得一醉/便是把酒临风仰天高歌/也只是强颜欢笑索然无味/可为了心中系念的那人/哪怕容颜消瘦人憔悴/我依旧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上小楼 】【幺篇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满庭芳 】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意谓有母亲在座,不能与张珙在饮桌上倾衷情,只能以眉眼传情达意。就里:内情,指婚姻历经的波折。
“险化作望夫石”:意谓回想起姻缘的波折,差点儿不能结合,白白盼望如望夫石一般。
【快活三 】【朝天子 】
“蜗角虚名”:《庄子》里的一则寓言,说蜗牛的两个角上各有一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经常为争地而战,伏尸百万。讽刺战争所争之地如此细微而损失巨大。这里以极小的蜗角,喻赶考所争的浮名虚誉合肥市其微不足道。
“蝇头小利”:喻微小之利,引自班固《难应世》,谓世人争利,就像蝇子追逐肉汁一样。
小结:以上是第二部分,写长亭送别,主要刻画莺莺、张珙两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
【四边静 】
【《踏莎行》—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意不进士及第决不回头。
青霄路:致身青云的道路,做高官显要之路。金榜:录取进士用黄纸书写公布,称金榜、金榜题名,即进士及第。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1398750100e42o.html) - 【长亭送别】整理_葳蕤之叶_新浪博客
“弃掷今何在---怜取眼前人”,莺莺口一绝的目的何在?—用来表达莺莺对未来张珙可能变心另娶的忧虑 。
如何理解张生所赓的那一绝?
这是回答莺莺的别离赠诗,表示除莺莺外,别无红颜可言。意思是:人生经常会远离分别,跟谁关系最亲密呢?不遇到相知相爱的人,有谁来爱怜在家叹息之人? 长:常; 孰与:与谁。
【耍孩儿 】
“淋漓襟袖啼红泪”:意思是在衣襟和衣袖上沾满了点点滴滴的眼泪。 红泪:指女人的眼泪。
“未饮心先醉”:没有饮酒便思想恍惚不定,形容别离带给莺莺的痛苦。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御街行》—范仲淹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指人斜靠在枕头上),谙尽(尝尽)孤眠滋味。都来(算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作业: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五煞”“四煞”“三煞” 】
【《踏莎行》—晏殊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庭院却照深深院。”(黄莺藏在翠绿的叶间宛转轻啼/垂挂的珠帘,隔住了翩翩飞燕/薰香袅袅幽静地上升,宛如游丝轻逐炉边/满怀愁绪梦回酒醒/夕阳已照向深深的庭院)】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煞 】
“禾黍秋风听马嘶”:在庄稼收割的季节里听见马鸣声声。 禾黍:代指庄稼;禾:指谷类作物;黍:指粘小米。
在这一曲里,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赵企《感皇恩》)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步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离愁渐远渐无穷”
【尾声 】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语出马致远《寿阳曲》:“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人间所有烦恼都填满了我的胸中。
【——“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
——“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列儿驮得动。”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结]: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不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作业: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夸张)
2、“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对偶、夸张、比喻)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典故夸张)
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拟人、设问)
化用唐诗宋词精美的意境和语言举例一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的《苏幕遮》
化用唐诗宋词精美的意境和语言举例二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精美词句
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衰柳长堤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夕阳古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艺术手法总结
A、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B、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长亭路上[端正好]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C、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一、[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那些曲词中?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三、[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