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所写故事比较复杂,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把握情节时可采取“中心突破法”,先明确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再回头看发展过程。
①全文高潮在什么地方,结局怎样?
课文第10—12节,林冲因草厅被压倒到山神庙暂避,在庙内听到草料场火起和陆谦等人的自供,出来杀死仇人,报仇雪恨。这是故事的高潮。第12节同时是故事的结局。
②故事是怎样一步步向高潮发展的?
第1节写林冲巧遇李小二,是故事的开端。第2—9节是故事的发展,发展中有两起两伏:第2—5节写陆谦等人酒店密谋,林冲买刀寻敌,是起;寻敌不得,“心下慢了”,是伏。第6—9节写管营调林冲去守草料场,林冲生疑,是起;林冲接管草料场,打算长住,是伏。两番起伏为高潮的出现蓄足了势。
③因小说明显带有说书人口头表达的印记。以此为界线,可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异地相逢

二、(2—5段)谋害林冲,酒店密谈,疑虑偷听,小二告疑,买刀寻敌,阴谋展开。
三、(6—9段)接管草料场,接管交割,雪中沽酒。
四、(10—12段)风雪夜复仇,破庙借宿,巧听真情,奋起杀敌。
2、小说的线索
本文情节发展属双线并进型,清理线索可采取“由显及隐法”,先理出正面详写的一条线索,再探讨侧面略写的另一条线索。
①课文正面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其中贯穿了一条怎样的线索?
内容是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和反抗,线索是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这是主线。
②林冲性格转变是怎样完成的?侧面略写的内容是由什么线索贯穿起来的?
林冲的性格转变是在反动统治者的逼迫下发生、完成的;侧面略写的内容是由反动统治者陷害林冲的诡计为线索贯穿起来的。这是副线。
③主、副线关系怎样?
主线是矛盾斗争关系,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官逼民反。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点视厅、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的一种手法。其作用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本文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为:
①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行动鬼鬼祟祟,引起李小二怀疑,并让老婆去偷听,之后给林冲报信,致使林冲满街寻仇的情节。
②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反拽”好门上“锁”了,等回来一见草厅被压倒,便“探”身去“摸”。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的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这就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③林冲躲进山神庙后,“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的“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埋下了伏笔,使陆虞候三人只好站在庙外看火说话,也使得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才促使林冲起来反抗,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④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他同差拨取路投草料场时“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山神庙安身时也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这才有最后“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些细节,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顺理成章地进行。
⑤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与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的行动却是由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看似随意,却至关重要。
4、景物描写
①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草屋“四下里崩坏”,“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②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③正因为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④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
由此可以看出,“风雪”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可以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所以,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景物描写是本课写作特点中的重点,显示了作者对语言的驾御能力,如此长的小说,有时竟然这样的惜墨如金。所以《水浒》不愧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5、语言描写
①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经历,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林冲沧州初遇李小二,有“我因恶了高太尉……”一段话,可以看出他信奉封建纲常,具有逆来顺受、心地善良的特点。当闻知高俅遣陆谦来害自己时,他说“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如泥”,一反恭敬顺从而猛烈醒悟,煽起仇恨之火,表现出反抗性格。林冲寻仇人不遇,“心下慢了”,并未失去警惕,差他去草料场,他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当林冲在山神庙听到仇人来相害,心中的仇恨愤怒喷涌而出,怒喝泼贼“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让仇人“且吃我一刀”,表明林冲打碎了束缚他的道德纲常,走上彻底反抗的道路。
②人物语言反映作品人际间的关系和人物独特的地位。李小二处于社会下层,虽有一点世故圆滑,但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具有正义感。“你不晓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一段,反映他深知林冲为人,以及他又为自己着想的一点自私。林冲闻知仇人加害,激起怒火,李小二“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他既关心林冲的命运,又不赞成主动寻仇,规劝林冲只做防范,李小二在矛盾冲突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与语言。
③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事件进程。林冲初见李小二说“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却如何”,虽是淡淡一语,但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林冲告知小二去管草料场时,李小二有“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的一段话,后面又说“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预示着到了草料场将要发生矛盾双方的激烈交锋。
④独白揭示内心世界。本文表现人物多用对话,独白只有两处。在雪压塌草料场茅屋,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林冲在古庙中顶礼祈求:“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前句表现林冲在恶劣生活环境中觅寻生存的心情,后句看出林冲关心自己命运。
《装在套子里的人》
1、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分(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 19时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4、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又怕的是什么?
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物。这两种怕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5、别里科夫的形象。
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6、主题
可以从两方面归纳:(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反动政府的统治。(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拒绝、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7、语言特色。
《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①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②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③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构成幽默讽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