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选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火与刀的解读
福建师大附中 陈 琳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方面,小说的三要素已经体现非常完备了,如果再去按人物、时间、地点去讲情节的发展,等于是把文本已有的内容简单复现一遍。这样处理层面太低,而且是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平台上的反复,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基于《水浒》古典小说线索安排上千里伏线的特点和“官逼民反”这个主题来说,利用“火”与“刀”这两个元素,教会学生如何解读中国古典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是如何保持读者的阅读期待,在性格上是如何体现林冲忍耐的性格与血性刚烈的反抗性格,同时,随着情节的发展过程,两种互相矛盾的性格此消彼长。情节和性格两方面的内容,不失为值得挖掘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地位:
《水浒》成书的源头来自民间智慧,也就是说它们讲的并非“圣贤中国”,而是“民间中国”,圣贤难免古板,民间殊多奇观。解读古典小说,很大程度上是解读中国民间的气质、信仰和叙事策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好是《水浒》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切片。它的文化叙事的系统,是似真传神主义的叙事谋略,以局部限知实现整体全知的流动视角。这种叙事谋略在“刀”这个教学环节体现的尤为充分,从林冲买刀,到中间对刀只字不提,到最后杀陆虞候的时候,刀猛然拔出,阅读者经历了遗忘到吃惊的过程,但吃惊之余,回头想想,这个刀的猛然出现又合情合理,在前面交代过了,已有铺垫了。
因此,我希望学生通过掌握解读这篇课文运用的一些方法,对明清小说叙事策略、人物性格塑造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同类型的文本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地位是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一个解读的样板和标本。
教育功能:
中国古典小说水平要高于西方同时期的小说,当然我仅仅是指其叙述能力和其表达能力而言。通过反复阅读《水浒传》,学生能够从一些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勾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的蛛丝马迹,认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当时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
对于学生来说,林冲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角色。在《水浒传》的所谓一百单八好汉中,林冲出场较多。林妻烧香被高衙内调戏开始,到后来林冲遭受陷害发配沧州,是《水浒传》的一部分非常显眼的主线笔墨。不少学生也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哪些相关的章节:围绕林冲本人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像“误入白虎堂”(第七回)、“刺配沧州道”(第八回)、“火烧草料场”(第十回)等都是小说的主线安排。学生通常愿意用这个人物的遭遇,理解宋徽宗时期“奸人当道”、“冤狱丛生”的社会政治状况。
学习兴趣:
《水浒传》更精妙的地方,往往在于“林冲对草料场的草屋“四下里崩坏了””这样一些小事件的处理,教师应通过这种处理,把这些大事件(突现社会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原因解析出来。林冲在一个极大的限度内,是会让步的,这个限度不是个人尊严,而是可以忍辱偷生那个最低限度。林冲并不是一个按照我们现在理解的标准,可以为个人尊严、自由和社会正义去奋斗、牺牲的英雄,他仅仅是一个甘愿并且能够忍辱偷生的受压制者。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下深入挖掘的兴奋点。
学习障碍:
我们常追问,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治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如此长期地流传下来?《水浒传》这部小说提供了重要的有启发性的答案。中国古代社会的百姓们也好,官僚们也好,并不是以维持自尊(个人尊严)为生存最后防线,而是像林冲那样,是可以被压制到最底线的——只要能活命就行。
正是有这种性格弱点的林冲,也就是大多数的中国人,塑造了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专制式结构。专制社会的本质特点不在于压制一方具有足够的压制能力,而在于受压制的一方在心理或者性格上具有足够的忍耐能力。林冲、宋江等等都具备了这种受压制的忍耐能力。而宋朝时的社会政治就是建立在林冲等等宋朝时国人能够受压制的软弱性格之上,中国人的性格是塑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原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突破的学习障碍。
学习难度:
统治术是人对于人的统治术,要通过构建人际关系来实现,受制于所处人群或族群个体彼此的人性空间。所以,离开了对成为人际关系基础的人性的观察,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当时社会政治的真实结构和形式。水浒故事之所以发生并那样发展,宋朝压制政治之所以可能,道理都在这里。林冲从来没有进行真正的抵抗,而只是进行了挣扎,进行了性命挣扎,这就好比溺水的人抓住一根稻草。不过这里沉溺的不是自然之水,而是专制政治社会的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人性的刻画,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挑战这个难度。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早就明白,对付有些所谓新生精英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们一些甜头(八十万禁军教头之类),这样他们就永远不会为尊严生存或社会正义进行抵抗了。在中国古代政治话语下,政治家(高太尉)不需要讨论民主与自由问题,而是只需要讨论压制的限度---“有限压制论”(保障林冲活命的最低界限)才是主导的政治学说。自由者必定支撑起自由的天空,但苟全者也必然奠基苟全式的政治社会。
三.设计思想
教师自身特点:擅长文本分析,擅长利用教学现场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所以通过道具“火”与“刀”的解读,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以及古典小说的情节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林冲在一个极大的限度内,是会让步的,这个限度不是个人尊严,而是可以忍辱偷生那个最低限度。为什么林冲并不是一个按照我们现在理解的标准,可以为个人尊严、自由和社会正义去奋斗、牺牲的英雄,而仅仅是一个甘愿并且能够忍辱偷生的受压制者。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节解读中国古典小说的技能。通过教师分析“火”对情节与人物性格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这一手法,并运用与“刀”这个环节的解读,从而掌握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解读方法。让学生憎恨当时的黑暗社制度,同情作为“官逼民反”的林冲,并激起学生对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的追求要摆脱外在依附(官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古典小说的解读手法。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古典小说中线索“千里伏线”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后绣的菊花,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引出道具在小说中的作用。
其实,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道具在塑造人物性格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 第一个教学环节:分析(火):
教师引导同学找出中几处出现了“火”这一道具。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从几处火的道具的描写我们能看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得出结论:小心谨慎。依据是两次确认火盆灭了没有。
教师深挖一层:小心谨慎的背后体现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引用《水浒》里前文的材料作为分析的佐证。林冲出身于一个枪棒教师家庭,自己又是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在官军中算是颇有点头脸的人物。又有着一个和睦的小康之家,再加上林冲惯于委曲求全的性格,可以说他一直生活在可能聚众上梁山的群人的圈子之外。然而就因为他的妻子年轻貌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顶头上司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中,于是残酷的迫害接踵而来,一连串的阴谋把唯唯诺诺只求苟安的林冲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在高衙内的帮闲富安和心腹陆谦的策划下,给林冲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旨在“处决”,结果在开封府孙孔目庇佑下刺配到了沧州。林冲虽然经历了两次险些死于非命的遭遇,但并没有觉醒的意识和反抗的心理。 学生得出结论:忍辱负重,苟且偷安。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材料对结论进行佐证:
林冲来到草料场,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的心情是平静的,他准备长期住下去,等待着有朝一日“天可怜见”,“挣扎着回去”,没有丝毫的非份之念。他看见草厅,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他想到:“这屋如何过得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林冲打算长期住在这里,没有丝毫的非分之想。他在打酒的途中,进古庙、顶礼膜拜,希求“神明庇祐”,直到这时他仍然不放弃挣扎回来的一丝渺茫希望。我们说这种心理是多么的安分守己。在打酒回去,看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非常惊惧,接着仔细检查起来,“恐怕火盆里有火炭延烧起来”误了职守,他到古庙栖身,饮酒御寒……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谨慎、本分。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活现了一个“非逼得走投无路,下不来决心”的林冲形象。
第二层次(火在情节中的作用)
波澜起伏的阅读体验:随着几处火的描写的出现,读者经历了疑惑(草料场这么容易着火的地方怎么频频出现火),到担忧(林冲会不会无意中引发火灾),到放心(林冲两次确认火盆灭了),到更大的疑惑(火盆明明灭了,草料场的火从哪儿来的呢)。这种以情节的悬疑保持读者的阅读期待。
三、 第二个教学环节:分析(刀)
1、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从火中学习到的方法,来分析刀这一道具在林冲怎样的性格和小说情节中的作用
学生回答:买刀体现出林冲刚烈血性的性格
2、教师引导:从林冲买刀,到中间对刀只字不提,到最后杀陆虞候的时候,刀猛然拔出,阅读者经历了遗忘到吃惊的过程,但吃惊之余,回头想想,这个刀的猛然出现又合情合理,在前面交代过了,已有铺垫了。
得出结论:对刀的处理体现出古典小说在情节上千里伏线的手法。
四、 第三个教学环节:我们从火和刀中分析出林冲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两种性格是林冲性格不同侧面的体现。而他性格中这两面此消彼长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林冲的阶级出身,传统教养和沦为囚徒前的社会地位,养成了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消退;而另一方面,又在屡遭迫害、走投无路的生死关头,终于采取了暴力手段,走上了斗争的道路。“逼”得越紧,“反”得越烈,作者准确地把握了林冲性格的矛盾,对他的思想变化作了入情入理的令人信服的揭示,富于感染力量和逻辑力量,
五、 小结:
性格变化是《水浒》官逼民反这一主题中“逼”字的集中体现。而在众多的英雄中,林冲在作者笔下占有重要的位置,林冲走向“造反”的独特道路,最有说服力地证实了“逼上梁山”的主题。
七.教学反思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保留有话本的特点,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就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不单纯静止描写人物心理和环境,把描写融化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展开来描绘的。如果说这节课有什么特色的话,就是它的设计是吻合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的。
课堂的设计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林冲那种安分守己的性格、心理活动。同时,也正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林冲性格中的反抗性不断得到强化,最终爆发出杀人报仇的行动,走上粱山之路。
也正因为这种思路,教学过程得以摆脱了传统教学逐段组逐章的串讲,问答式的过程。转变为围绕这三个大环节展开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而这种探究,又必须要紧扣文本,探究出的东西又是解读古典小说的方法,都是语文味十足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这课的亮点所在。
(福建师大附中 陈琳)
八.点评
我们老师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常常会抓住“雪”和“火”来展开教学。陈老师却是以“刀”和“火”为教学契机来设计教学过程,可算是别出心裁。细一看其教学设计,此“别出心裁”并不是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更好地体会林冲性格特征的变化。因而,这种设计的“别出心裁”源于设计者对教材高屋建瓴般的分析(这在她的设计里“教学内容的地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源于设计者有较前卫的教育理念。设计出好的教学问题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陈老师设计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渐进式地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可以说,这份教学设计既有新颖的角度,又有分析上的深度,更有认识上的高度,值得赞赏。只可惜的是,对“教学过程”这个部分的设计显得过于简单,对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估计得不足。譬如第三环节对性格矛盾的说法,很可能学生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教师对学情应该要有充分的预估。(杨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