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音乐声中)同学们,非常高兴能有缘和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喜不喜欢这首把我们带入大自然奇妙境地的音乐?好,接下来请听下面这首曲子。
(多媒体播出大自然之音《黎明》)
教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1:鸟鸣声。
教师:又听到了什么?
学生2:箫声。
教师:这鸟鸣声,这乐曲声把我们带到了怎样的一个地方,展开想象,作一描绘。
学生3:仿佛走进深邃的丛林,有一条小溪,全部是绿色。
学生4:高山流水相照应,意境悠远。
…………
教师: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音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使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用自然美来表情达意,抒情言志,寻找精神家园,这是文学作品常常采用的手法。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的自然美景吗?一起欣赏。
(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有关节选内容,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这段景物描写的是什么?
学生:荷塘里的月色。
教师:这段自然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1:宁静。
学生2:柔和。
学生3:朦胧。
教师:我们常常说作品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外在体现,那么这里作者借荷塘里的月色表达怎样的心情?
学生:心里不宁静,进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所在,有点喜悦。
教师:此外还表现了什么情感?
学生:失落。
教师:作者心里不平静,来找一个平静所在,找到了这样的地方,心里有一丝快乐喜悦,但着环境又不属于自己“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自然会有一丝怅然。说到月光、莲叶,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同样写到月光、莲叶的唐诗《山居秋暝》。
(多媒体展现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同时播放与诗歌相配合的古典乐曲。)
教师:王维的诗歌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那么这首诗描写自然美的是哪几个句子?
学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教师:具体来说展现了哪些景物?
学生:明月、青松和清泉。
教师:此中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1: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
教师:明月、清泉和青松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清翠、挺拔,终老不凋,四季常青。
教师:刚刚同学们回答了青松的特点,那么明月呢?
学生:亮、高、洁
教师;通过这些景物展现出诗人怎样的人格?
学生:折射出诗人的清高的人格美。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情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学生:清闲、平和、安宁、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是怎样的一个所在?
学生:世外桃源。
教师:提到世外桃源,同学们还记得已经学过的有关描写世外桃源景象的作品是哪篇?作者是谁?
学生:《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师: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美景下和谐的人的生活来表达内心的追求,表达人生的感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叩开陶渊明的内心情感之门,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作品——《归去来兮辞》。
(多媒体展示《归去来兮辞》文题。)
配音范读
(多媒体展示《归去来兮辞》全文,音乐响起,教师伴随音乐朗读《归去来兮辞》全文)
(朗读结束,教师并未停止音乐播放,而是让学生继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重难点鉴赏
教师:读完全文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那时什么?
学生:——归去来兮辞
教师:那诗人要“归”哪里去?
学生:乡间(家乡)
教师:陶渊明当时在哪里?
学生:彭泽,在彭泽县做县令
教师:对!本文是他将要辞官是的表达心志是想象之作。作者的归隐的决心是通过自然美来表现的,本文有关自然美的描绘主要集中在哪几段?
学生: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就二三自然段提出疑问,我们在共同解疑中理解课文,鉴赏课文。
学生1:(提问)“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前路”是否在写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写生2:我认为这里的“前路”是指回家的路。与后文的恨天还未亮相照应,表现了作者急于回家的心情。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清晨在陆路行进的情景。那么前文“舟遥遥以清扬,风飘飘而吹衣”写的又是什么景象呢?
学生:这里写的是在船上的情景。
学生1:我认为这里表现的是作者超脱的形象。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作者归家时是由水路再到陆路,而由水路再到陆路的切换为什么这么快速呢?
学生1:展现了陶渊明的归心似箭。
学生2:“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句中陶渊明为什么会有童仆呢?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解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家境贫寒,为谋生曾经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就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写于他辞官之初。)通过注解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会有“童仆”而且我们还看到家人也希望他归来。
学生:文中大量出现虚词“以”、“而”例如“倚南窗以寄傲”,那么“以”、“而”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这位同学从虚词用法的角度,提出了“以”、“而”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文中大量出现了这两个词语,而其主要起了连词的作用,表示承接和递进的关系。这是从语法的角度理解这两个词语,大家认为从鉴赏的角度看“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指的是作者“傲”的什么?
学生1:傲世
学生2:不屑于繁华的都市,厌恶龌龊的官场。
教师:前面通过大家的提问我们鉴赏了有关归家途中以及到家门口的诗句,那么作者回到家中做了什么呢?
学生1:“引壶觞以自酌”表明其回到家中是自斟自饮。
学生2:在饮酒中展现他在家生活的自由自在。
学生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我认为借“松菊”傲寒飘香表现诗人品格,具体来说就是自己归隐后,精神留存的一丝欣慰之情。但“三径就荒”又包含怎样的情感呢?
教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准确的分析了“松菊犹存”这句诗歌的含义,而“三径就荒”描摹出的是院子里的小路就要荒芜了。隐含着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人交往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三径就荒”实际表现的是诗人渴望远离城市,向往宁静生活的愿望,即通过自然美展现人格美。
学生1: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松代表高风亮节。……在“抚孤松而盘桓”中,我认为松象征诗人的高尚气节。但“盘桓”该怎样理解呢?是否表现的是诗人的迷茫?
(面对学生精彩的回答,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上文中的诗句“景翳翳以将入”以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思考这三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否能由此回答出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学生1:我认为倦飞的鸟儿表达的诗人叶落归根的情感。
学生2:我认为“景翳翳以将入”交待了当时已经是傍晚的光景了。
学生3:“云无心以出岫”表现了诗人的清高与厌俗。
教师:“无心”表现了云彩自然而然的飘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自然美中渗透了人生哲理。联系刚刚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看出“盘桓”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学生:傍晚时,留恋园中美景不忍离去。
教师:纵观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归途、家中、院落。
教师:以上我们鉴赏了第二自然段的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陶渊明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再次发出了深情的呼喊“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请同学们思考他要同谁断交,同谁交往?
学生:他要与官场断交,与亲戚、农人相交往。
教师:与亲戚、农人相交往时心情怎样?
学生1:开心,充分享受着自然之美,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教师:正如同学所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领略。承接这两句诗歌,作者感到应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具体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1:我认为这个句子表现的是诗人对自然的顺应,但其中也有些许失落的情感。
教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我们共同鉴赏了《归去来兮辞》这篇千古美文,重点领略了二、三自然段对自然美的描写,进而通过自然美感悟到了作者的心境美。好,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朗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在自然美的描写中所表达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