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G >> 归去来兮辞 并序 >> 正文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2

师: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我们就不多加介绍了。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会有一个疑问: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归田呢?今天,让我们从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生:“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师:他说得非常好,看来是经过了充分预习的,请大家在课本上标记出来。“辞”这种文体是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整理创造出来的,所以又叫“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但“归去来”这三个字,除了课文注释中的解释之外,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点评:由导入到释题,可看作课堂的开端,这一段落中,以教师介绍为主,鉴于学生已读过陶渊明的几篇文章,教师舍弃了作者简介,提出“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归田?”的疑问,引出课文,这一疑问实际也是解读本文的密码所在。释题中,重点解释了“归去来”的两种不同观点的介绍,跳出课本注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解释“偏义复词”这个文言知识时,没有用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而是通过常见的例子,帮助高一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师:(出示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中的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了,请大家舒缓、抒情地读一读这句话,领会课文的朗诵技巧。
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可见,“辞”类文体的颂读,停顿分外重要,既要注意停顿的地方,又要注意停顿的时间,才能读出辞赋的抒情味道。下面,我为大家范读课文,大家认真听,同时在课文中标注停顿的地方与时长,大家可以用斜线标停顿,用双斜线标记较长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标注)
生:体会并颂读课文。
指名读,师生点评。
生:“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句中,他读作“既自—以心——为形役”,我认为应该读作“既—自以心——为—形役”,“既”是“已经”的意思,“自”是“自已”,不能放在一起读。
师: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生:他读的停顿上问题倒是不大,但就是没有老师读的那种味道,是什么原因呢?
师:那是哪些地方走味了呢?
生(七嘴八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故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复驾言兮焉求?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师:大家认为这些句子为何读走味了呢?
生:语气没读出来。
师:对,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必须读出语气,大家自己在下边体会一下这些句子的语气。(学生体会)
下面,我们一齐有感情地颂读课文,读出大家所说的味道。
(师生齐读)
(点评:到此可看作这节课的发展阶段,这一段落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停顿入手,颂读课文。很明显,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问题是朗读的基本功,原本没有纳入教师考虑之内,但学生提出来了,教师适当点拔,处理很好。
这一段落充分体现了读,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个别句子的品读,课文齐读等多种形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来熟悉课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别是教师范读这一环节,教师撇开书本,声情并茂的背诵,展示了过硬的语文功底,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师:作者念念不忘要归去,以至于县官也不做了,他归去之后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呢?这个问题,应该从哪几段中寻找答案?
生:二、三段。
师:那就请大家来研读一下二、三两段。左边两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右边同学划出写他归去之后生活的句子;然后右边同学齐读第三段,左边同学划出相关句子。
(齐读,标记)
大家找出来的肯定很多,现在,请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各小组确定一处进行鉴赏,务必分析得深入一些。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左右两部分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质疑、补充。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提纲,按提纲完成的先后顺序发言。)
生:我们小组品味的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几句。作者归去后,过着一种非常雅致的生活,这几句写他游山玩水,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树木和涓涓不绝的清流,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
(作陶醉状)我坐在车中,掀开车帷,一阵清风扑面而来,嗯,花香、草香,还有新翻泥土的清香;睁开眼,那满眼的绿呀,让人觉得树木、小都憋足了劲在展示生命的颜色;我摇着小船,顺江而下,渔歌和着清风把我包围,小鱼耐不住水中的寂寞,在水面上划出一条优美的孤线,在阳光照耀下,化作一道金光,一下子不见了,它们化作了龙么?……
(学生鼓掌)
师:这种生活的确让人陶醉,看来今年暑假,我有必要作一个出游计划,去领味一番陶渊明的心情了。
生:我们小组品味的是这几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门游玩当然快乐,可如果不能填饱肚子,您会出门旅游吗?(哄笑)我认为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隐之后劳动的乐趣,春天来了,邻居告诉作者该播种了,于是作者就扛上锄头,提着种子,带着儿子,一家大小到西山耕种,作者有一首诗这么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同时给作者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这自然是一种乐趣。
师:不错,劳动是快乐的。
生:老师,我们小组补充一点,他们所说的那几句,不仅写出了劳动的快乐,还写出了作者与朋友交往的快乐。老百姓乐意和他交朋友,才会告诉他该种什么庄稼了,可见“悦亲戚之情话”中的“亲戚”,应该包括左邻右舍,换句话说,作者是把老百姓当朋友的,有邻居来坐坐,他们就“把酒话桑麻”,一个人的时候,作者就弹琴读书,生活很充实。
生:可是,这一段开头就要“息交绝游”啊,这又如何理解呢?
生:很好理解呀,作者“息交绝游”,应该是和官场决裂,断绝官场的交游。
生:我觉得陶渊明的隐居是真正的隐居,他把自己融入劳动人民之中,亲自劳动,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象有些人还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呢。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而言,陶渊明的确有他本质的一面,比刘禹锡的隐居方式更彻底。
刚才大家所品味的,都是第三段的内容,这一段写了作者归去之后快乐生活的几个面,一是交友,二是劳动,三是出游,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右边的同学走在了前头,左边的同学不能落后啊。
生:我们来说说“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几句。这几句写出了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到家了,“我”很高兴,“载欣载奔”,家人也高兴,他们早就翘首以待了。
生:特别是作者的妻子,文中没有写她迎出来,她在忙啥呢,原来,听说丈夫要回来了,她准备了一桌好酒,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很爱酒的,可以说,陶渊明很幸福,他的妻子很了解他(哄堂大笑)
师:这确实是精彩之笔,有如此温馨的家庭,作者自然感到归田的快乐了。
生:作者心情愉快,还从这一段开头四句看出来,一、二句写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因为他心情愉快,才觉得小船的轻快,才领会到和风拂面的乐趣。这正是融情于景。三、四句写情,通过两个动词“问”、“恨”,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
师:非常好!
生:我们小组就来说说后面几句吧,作者回家之后,可以悠闲地自斟自饮;可以到园子里走走,散步、散心;可以翘首观云,白云袅袅从山头冒起;可以抬头看鸟,鸟儿轻快地飞翔,飞累了,就一头扎进树林休息,嬉戏去了。这几句叙事、写景相结合,并且借景抒情,写出了归家后的那种闲适、宁静的日常生活。
师:按大家的意见,第二段写了作者归途中的愉快心情,回家时的家庭温馨和居家生活的闲适宁静。我们可以把这两段列个提纲。大家按这个提纲,诵读、背诵课文。
(点评:这一部分算得上是课堂上的一个高潮部分,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巧妙点拨,本节课的重点,就在学生的品读讨论之中被一一解决了,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师:陶渊明归田后的生活的确快乐,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农家生活,在有人意下是交通闭塞、生活落后,为什么陶渊明觉得农村生活如此充满诗情意,以致辞官归田呢?是因为他有着与世人不一样的人生情怀,让我们从一、四段中来领悟一番陶渊明的人生情怀吧。
点名读第一段,你认为哪几句话能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辞官的原因)
学生自己品味第四段,谈一谈你的感想。
生:读了这一段,觉得作者的思想有一点消极。(学生都附和这一种说法)
师:是吗?那么就请前后同学讨论一下,这一段中如何看出作者的消极。(这一问题显然出乎教师意料)
生:“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给人一种无所追求的感觉。
生:他还说“乐夫天命复奚疑”,太有点听天由命了,可我们今天说听天由命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师:是啊,我们今天也反对听天由命,我们说不能向命运低头,作为一个深爱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作者应该是积极入世的,么我们如何理解陶渊明的乐天安命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陶渊明应该是积极的,因为他积极,才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才会有他辞官归隐的惊世骇俗之举。
生:那他的辞官岂不是逃避?
生:我们不能用今天人的眼光来评价古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凭他的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对世道有什么改变的,他对官场不满,愤然离去,正是因为他不愿同流合污,这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
(学生鼓掌)
师:说得非常好,儒家一直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兼济天下的梦想难以实现,他只有退而求其次,选择独善其身。
《归去来兮辞》中流露出陶渊明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可奈何与听天由命。《归去来兮辞》让我们全面了解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对陶渊明而言,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推荐大家课后品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有代表性的诗作。课后还请大家把文中凡有“以”的句子找出来,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遍课文,感情陶渊明的人生情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下课)
(学习这篇文章,二、三两段是重点,但如果老师仅仅停留在二、三两段的分析上,课堂往往热之闹之地定位在了陶渊明的归田之乐上,实际上,本文的难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的归田之因,由此感悟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本节课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之下,学生认真品读了课文,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也体现了“双促双发”的教研精神。)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2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粹教案2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原文与译文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
    我要《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
    《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
    归去来兮辞的原文是什么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3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谁?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艺术
    山水田园诗赏析——闲依农圃邻偶似山…
    《归去来兮辞》审美因素浅探
    归去来兮辞(鲁教版高一必修)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粹教案
    《归园田居》与《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经典赏读之九:《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教案
    山水田园诗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
    《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及同步训练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难点剖析
    诗歌鉴赏----归去来兮辞并序((复习下…
    《归园田居》与《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陶渊明《…
    每日一诗:《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赏析1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
    田园美景(《归去来兮辞》赏析)
    22、《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汉译英赏析: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文题教学赏析
    一个情字,手法多种——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实录一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2
    高一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  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
    《归去来兮辞》教案5
    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评曹林祥、王…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归去来兮辞》实录及评析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5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332
    《归去来兮辞》实录二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片段)
    文本是关键,学生是核心  <<归去来兮辞…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2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 教案
    《归去来兮辞》课堂训练
    归去来兮辞说课指导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