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并相互质疑。
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2)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
心: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 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
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 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
故: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 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③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奔: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第二课时
一、 读课文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二、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三、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四、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五、难点突破
讨论问题: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明确: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讨论问题:2、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①),是追叙和实录之作;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是想象之作。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组员积极发言,组长作总结。然后各组由组长作代表性发言,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甲方:我方认为本文属实录之作,理由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今是”二字明确点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在享受了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后清醒地悟到的;第二段中写归途、家门、居室、庭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有如此细微的情节呢?文末“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正是在亲眼所见之后,方可发出如此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乙方:我方认为本文属想象之作,现阐述理由如下:“归去来兮”意为“回去吧”,如果是实录之作,如此表述实为不当;文前小序称“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乙已岁十一月也。”作者自云辞作于仲冬,而辞中,“木欣欣以向荣”为春日景象,“农人告余以春及”涉春季农事,如不是想象之作,该作何解释?从全文看,作者正是借想象的归程、归舍、归园、归田来显示自己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有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
学生在关注文本的情况下作出如上理解,已属不易。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引导即可,可提供前人对此文的评价,如以下一些见解:
①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②吴战垒教授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想象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讨论问题:3、在《晋书》《宋书》《南史》中,陶渊明都被列在《隐逸传》中,而南宋诸学者则多为他冠以“忠义”的头衔,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衣归田里”之举,究竟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还是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呢?
研究方法:学生可查询相关资料,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自然率真,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也可从新的视角思考。
此题留待课后完成,一周后交研究报告。
4、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六、总结、扩展
本课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文笔清新流畅,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可爱。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起,一直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
另外,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归”“悲”“追”“非”等押一个韵,“奔”“门”“存”等押一个韵等),多用对偶(如“悟已往之不谏”和“知来者之可追”对偶,“舟遥遥以轻飚”和“风飘飘而吹衣”对偶等)。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迥环往复。
还有,词句精炼,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自选一本书写“序”。
归去来兮辞 学案
教学目标
1.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一、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2)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悦亲戚之情话
(3)一词多义
心:①因事顺心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乐夫天命傻奚疑?
事:①将有事于西畴
②从人事
故:①故伎求之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求之靡途
③四方之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奔:①载欣载奔
②情在骏奔)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策扶老以流憩 或棹孤舟 感吾生之行休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
二、基础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浔阳(xún) 荒芜(wǔ) 惆怅(zhànɡ) 耘耔(zǐ)
B.熹微(xī) 稚子(zhì) 盈樽(zūn) 眄庭柯(miǎn)
C.怡颜(yí) 容膝(xī) 流憩(qì) 遐观(xiá)
D.出岫(xiù) 西畴(chóu) 船棹(zhào) 遑遑(huánɡ)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眷然有归欤之情(依恋的样子) 情在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勉强克制) 眄庭柯以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当敛裳宵逝(收拾衣物) 悟以往之不谏(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托自足自得的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拐杖)
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
A.足以极视听之娱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感吾生之行休
D.悦亲戚之情话
7.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做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三、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无怀氏、葛天氏:均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8.下列各句加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B.不戚戚于贫贱(哭泣)
C.常著文章自娱(写作、著述)
D.衔觞赋诗(酒杯)
9.对下面两组句子加粗词意思、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以”相同,两个“得”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得”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得”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得”也不同
10.对下面两个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曾不吝情去留 ②不求甚解
A.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B.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C.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
D.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
11.对“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话很像这一类人所说的吧
B.他的话说的好像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
C.他说(五柳先生)就像是这样一类人吧
D.他谈到(五柳先生)这类人,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吧
12.下面对文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开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到“因以为号焉”一段话中可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平常人。
B.“赞”是附在正文之后,用来评论史事或认识的文字,最早的“史论”即指此而言。
C.文中“箪瓢屡空”语出自《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后人因而用“屡空”代指安贫乐道。
D.文末“无怀氏”“葛天氏”句,表明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上古那种生活安乐、恬淡自足、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中。
参考答案
一、1.解析:荒芜wú,惆怅chànɡ。
答案:A
2.A
3.解析:①把;②而;③把;④因为。
答案:C
4.解析: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答案:C
5.解析: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各项均为状语后置。
答案:B
6.解析: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其余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答案:C
7.解析: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
答案:D
二、(一)8.解析:悲伤。
答案:B
9.解析:以:把,凭借;得:买到,与“失”相对。
答案:D
10.A 11.B
12.解析:“不为人所知的平常人”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