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src="/works/UploadFiles_8238/201006/20100630201634812.jpg" width=58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忧。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悉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景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四)委心乘化之愤。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
【《归去来兮辞》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关于作者
陶潜(365—427),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小官,但时间不长。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在辞官时,写下这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他在诗歌诗赋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歌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有先例的田园诗。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表现了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后一类中包括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
二、关于辞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三、关于本文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成化,乐安天命的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挚,富有抒情味。
第一段写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之词,后是自宽自恕之词。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段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作者归心似箭,浑身轻松;望见家门,欣喜若狂;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作者饮酒自遣,有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有园中之乐。此乃真正的隐者之乐。
第三段写作者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铺垫;后又写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月”,“窈窕以寻壑”,“崎岖而经丘”;最后写出游所见,后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第四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内心自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发自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么的真挚,不假涂饰。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的苦难而飞临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自己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境界。于是他欣然地从四周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爱的人生妙趣。
本文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让,音节和谐,犹如天籁。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李格非有“《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之评语,元好问也曾叹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四、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①舟遥遥以轻飏( )
②眄庭柯以怡颜( )
③云无心以出岫( )
④景翳翳以将入( )
⑤或棹孤舟 ( )
2.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乐琴书以消忧 ( lè )
B.既窈窕以寻壑 (yǎo)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wéi)
D.聊乘化以归尽 (chéng)
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①悟已往之不谏 ( )
②知来者之可追 ( )
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④眄庭柯以怡颜 ( )
⑤策扶老以流憩 ( )
⑥云无心以出岫 ( )
⑦请息交以绝游 ( )
⑧曷不委心任去留 ( )
4.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策扶老以流憩 手杖
B.帝乡不可期 期待
C.景翳翳以将入 太阳
D.善万物之得时 喜好,羡慕
5.下列句中红色字活用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眄庭柯以怡颜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或棹孤舟
D.悦亲戚之情话
6.与“感吾生之行休”中“行”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C.行将灭亡。
D.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7.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拿
②引壶觞以自酌 相当于“而”,表承接
③倚南窗以寄傲 连词,来
④园日涉以成趣 相当于“而”,表承接
⑤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拿,把
⑥既窈窕以寻壑 连词,来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④/③⑥
C.①⑥/②④/③⑤ D.①⑥/②③/④⑤
五、能力训练(句读练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下略)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附参考答案:
四、
1.①yáng ②miǎn ③xiù ④yì ⑤zhào
2.C,应为wèi
3.①止,挽回 ②补救 ③接近 ④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
⑤拄着 ⑥山穴 ⑦停止 ⑧随,顺从
4.答案:B应为“至,及”
5.答案:C A、B、D都是形容词的意动,C是名词作动词。
6.答案:C
7.答案:B
五、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下略)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母亲树
高一(9) 李烁
到现在我才明白:古人为什么对女神像顶礼膜拜;《向日葵》的雕塑者为什么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
伴随着我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爸爸便在院坝边栽下了一棵半人高的小树,爸爸曾说:“那是母亲树。”
从此,那棵树与我一起成长。
一个个静谧的夏夜,我睡在那棵树下童年摇车里,明朗的月光透过母亲树映到我身上。妈妈轻轻摇着我,微微闭着眼,悠悠的哼着一首古老而无字的歌。那声音很甜很甜,甜得像我吃的乳汁;那声音很轻很轻,轻得像天上眨眼的星星。伴着那歌声,我甜甜地睡去……
那棵树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
妈妈对我说:“你今天该开始读书了,妈妈在这棵树下看着你去学校,放学了,妈就在这等你回来。”
我高高兴兴上学去了,时不时还回头望望站在树下向我招手的妈妈。放学回来,老远老远就看见了那棵树,妈妈真的在树下等我呢。
……
小树又多了好几个年轮,我又长了好几岁。
年年岁岁的耳濡目染,我渐渐开始晓得许多懵懂年华所不知道的东西。于是,妈妈开始跟爸爸商量,让我第一次走出那飞鸟不过的大山深处,去远方开始我的求学生涯。
第二天一早,妈妈叫我起床了,吃过她煮好的早点,天已经拂晓。
我就要启程了。或许是我天生就怕别离吧,我说什么也不让妈妈远送。于是,又是在那橡树下,妈妈轻轻地对我说:“到外面去,可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干那些偷偷摸摸的事……”
蓦然,我发现妈妈的眼睛就像温泉的清凉的水。
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妈妈的眼泪,默默向前走着,走着。走了很远才猛回头,朦胧中看到的只是那高高的、硕大的树冠……
几年来的求学生涯,身上抖落了不知多少家乡的泥土气息,却怎么也抖不掉那绿绿的浓浓的树冠影子。
我深深切切真真实实感受到,在骄阳烈日下,母爱是一片绿荫,在艰难的人世间,母爱就是一棵苍劲傲然的风景树。
[评语]
这是习作者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习作者以树为线索,记叙了自己的成长三轮历程;以树为母亲的象征,抒发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无言感激。习作文字洗练,优美动人,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是一篇清新的好散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 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 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自悔 蔑视权贵
归 辞官归田 自觉 向往田园
去 自醒
来 隐士情怀
兮 归家途中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辞 愉快生活 抵家欣喜 固穷守节 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华山中学 路 风 )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细品作品之美。
难点:品味语言质朴美。
[教学过程]
本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突出三点:
1.领略田园自然美。
2.领悟诗人情操美。
3.领会语言质朴美。
教学方式以诵读、讨沦、点拨为主,重点在通过解读课文。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一、领略田园自然美
提问: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对恬淡的自然风光。怀有着独特的感悟。这不仅是引发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客观条件之一,也是大自然魅力的客观存在,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辞句,让你赏心悦目?
点拨梳理:
依据上述审美线索,对课文进行梳理,熟悉课文内容。
示例:
黎明归乡风光美 (“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
天伦盈门亲情美 (“僮仆欢迎——有酒盈樽”)
园日流憩闲趣美 (“园日涉以成趣——抚孤松而盘桓”)
访亲问农乡野美 (“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
陶冶山川纯真美 (“或命巾车——感吾生之行休”)
耕植田园人生美 (“怀良辰以孤往”——结尾)
明确:将课文化为可观可感可触的美的图景,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美感的冲击力。
二、领悟诗人情操美
提问: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除了自然风光、田园景色的吸引,诗人的主观情感,有哪些决定性的因素?
讨论:提出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陶渊明的作品,力求较为全面地辩证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示例:
少有大志的理想美
敢闯尘世的勇气美
鄙弃官场的气节美
毅然归田的性格美
融入民间的淡泊美
金刚怒目的精神美
源远流长的诗文美
……
明确:充分肯定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对语言概括提出要求,但不求全责备。
三、领会语言质朴美
提问:《归去来兮辞》的语言运用,自古以来,评价极高。按照你的理解领会,美在何处?
明确陶诗风格质朴自然,可从三方面去领会:
(1)意境的淡雅
(2)语辞的简洁
(3)韵律的优美
提示(1)意境的淡雅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陶渊明就是这样的艺术大师。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情真意切,“素怀洒落,逸气流行”,语言运用充分展示陶渊明质朴自然的风格,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
如:辞官归隐,水路兼程,归心似箭的意境;
水乳交融,儿童绕膝,自得其乐的心境;
扶杖漫游,览胜赏美,欣喜自由的情境;
平淡洒脱,悠然飘逸,幸福安适的梦境;
……
提示(2)语辞的简洁
陶渊明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语言大师,可指导学生品味积累,体会他语言运用上平淡简洁的特点。
如:虚词:胡、奚、焉、曷
实词:芜、瞻、荒、谏、策、抚、期、眄
形役、惆帐、迷途、晨光、熹微、衡宇、壶觞、怡颜、寄傲、流憩、矫首、遐观、出岫、倦飞、盘桓、窈窕、崎岖、欣欣、涓涓、遑遑、帝乡、良辰、植杖、耘耔、舒啸、乘化
引导学生从词性、词义、结构等不同角度理解上述词语,品味其中简洁平淡之美。
提示(3)韵律的优美
《归去来兮辞》运用“辞”的形式,既便于叙事,又便于抒情;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自由奔放、华美多变的特点。在用韵上,也是既规范典雅,又别具一格。
如:第一段:归、悲、追、非、衣、微——齐微韵
第二段:奔、门、存、樽——真文韵
颜、关、观、还、桓——寒山韵
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尤侯韵
第四段:时、之、期、耔、诗、疑——支思韵
课堂上,音韵知识不必多作渲染,强调陶渊明辞赋文字洗练,对仗工整,多用偶句,平仄有致,声律和谐,以“兮”言情。以“辞”定体,具有整体的韵律美。
四、小结:前人评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通过对《归去来兮辞》所表现的美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对陶渊明待文“平淡自然”艺术特点的理解,也对这位东晋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会有新的认识视角。
试问陶潜“心归何处广——心归田园”乙归“美”的追求。
要求:背诵课文,力争做到“口有所诵,情有所动,心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