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对友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开篇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说: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感到人生犹如易晞的朝露转眼即过,逝去的年华苦于太多。言外之意是余年渐少而功业无成,这与毛泽东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又是何等相似!下面接着写道:“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说:歌声这样激跃慷慨,是因为有隐衷在心底深埋。用什么来驱烦解忧?只好借酒浇愁。以上八句,我们乍读起来,似乎感到情调消沉了些,其实不然。曹操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但是,这种苦闷和感慨,也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只有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产生,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所以我们说,诗人的苦闷和感慨,正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诗歌随后进入正题,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说: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是时刻不忘直到如今。鹿在呦呦地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而食郊野的艾蒿。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不难看出,曹操在这里表达出对贤才思慕渴求的急迫心情。诗歌接下去写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是说:贤士有如那皎洁的明月,明月无法采摘,贤士难以求得。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一旦贤士长途跋涉,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以表达旧日的情谊没有忘却。诗人就是这样,仅在短短的八句诗里,便将求贤过程中的悲喜情状曲折有致地表现出来了,形象是那样的鲜明、感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是说:明月皎洁,夜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它们围着树木绕来绕去,不知哪个枝干可以依附。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说得更确切些,这是以乌鹊比喻贤者,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诗的结尾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是说:山不满足它的高,水不嫌恶它的深。只要像明主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就能征服天下人的心。曹操在这里用“山不厌高”两句比喻贤士多多益善。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可见,《短歌行》开头就不俗,从人生短暂、时不待我角度巧妙入笔,象毛泽东一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就为为全篇奠定了一种昂扬的基调。接着,曹操的一腔对当时社会的忧患,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对人才寻觅的渴求,只有借杜康酒消愁,没想到借酒销愁愁更愁。这种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闲愁。这种愁实则是一种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紧接引用并活用了《诗经》中几个句子,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自己是一个对人生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自己的这片忠心何人能知晓呢?借用“呦呦鹿鸣“几句,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期盼人才归顺自己。经过中间巧妙的过渡,最末四句借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卒章显志,把自己与周公自比,再次交代了自己渴求得到人才的迫切心情,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以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广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位贤才,还犹豫什么呢?他的忧患意识愈强,更看出他的只争朝夕,他的惜时如金,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全诗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此诗与他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曹操是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短歌行》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也同时融入了多种情感,有诗人的狂放,有英雄的豪气,有寡人的孤寂;有明君的慕才之心,有霸主的吞天之志;甚至也有普通人的可叹沧桑和儿女情长。此诗与他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建安七子”,他继承了乐府诗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开一代诗风。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曹丕说“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典论》),这都是曹操特有的。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一点都不假。 曹操又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曾说“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及至身为宰相,自谓“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以上节自《述志令》),充分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他重视集权,又“不慕虚名”,这就是他为政的思想。他在经济上抑制兼并,他在河北推行按亩计租、按户收绢的政策,开中国租调制的先河,他的“行屯田以资军食”,长期为后世所效法。 同时,曹操也是一位世所公认的军事家,这是他自我研习兵法和长期战争实践的结果。他自幼“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御军三十余年,诸家兵法了熟于心,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从而发展了兵法理论,他自己所著的《孟德新书》,据说就是其一生战斗的经验总结。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曹操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在战略、战术上常能应付自如。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因此,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二、 曹操是位“好领导” 曹操的《短歌行》感慨人生之短暂,咏叹自己不再年轻,而功业未成;渴求人才的一咏三叹,表达了曹操期望建功立业的宏志大愿。这些,无不显示出优秀领导人的气质,再结合曹操的生平与业绩,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位“好领导”。 1、求贤若渴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是我们最值得欣赏曹操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打破了依据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曹操在令中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天下现在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大臣们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吏部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没有关系,只要有真才就行,经过一番番努力,曹操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说:“你以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处罚他,还照样重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之战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像曹操这样有才干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赞赏吗? 2、识才善用 曹操另一个最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就是他的识才善用。 曹操会用人的地方,首先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知人善任,就是他知道哪些人是人才,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说是那种类型的人才,也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如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如枣祗和任峻的特点是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曹操用人的这个特点是非常突出的,连最讨厌曹操的洪迈也承认,曹操的用人是:“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曹操会用人的地方,其次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曹操不但对他所用的人不怀疑,而且对那些背叛他的人都是宽容的,比如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如于禁这个曹操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曹操会用人的地方,再次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比如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就是杀头的罪。于是,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跳到麦田里面,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处罚自己,刑不上大夫,军法官不知如何是好,曹操就拔出剑来割了一束头发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他在奖励人的时候考虑得很周到,周到得连那个人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罢,要做就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 曹操会用人的地方,还有就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很虚心听取部下的意见,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曹操一贯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他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次曹操在打孙权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里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习他的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三、曹操给当今领导的启示 1、 容人方能得人 一个单位要搞好、要振兴,主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引进、存留,关键在那个单位的领导。如果领导思想开明,心胸宽阔,识才善用,那么人才在这个单位会呆得开心,工作舒适,也一定会倾心尽力,把工作干好。反过来,再好的人才,也只是某一专业的人才,只是有某方面的特长,只能在某方面做出成绩来。而他们也是普通的平常人,不会完美无缺,他们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他们的缺点也会在工作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如果单位领导只苛求他们的优点,容不下他们的缺点,一味地批评、指责,就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折损他们的上进心,使得他们丢面子、失信心、呆不住,最终他们会找关系调出,想办法离开。纵观当今在国内的许多单位,人才流动频繁,“孔雀东南飞”,我想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而那些整日唉叹“人才留不住”的领导们,往往又不从自身找找原因,只是一味地怪人才见异思迁、不安本份。 有这样一个例子,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我家乡的那个村子,是个有三百多口人的大村,在湘中属江南丘陵,自然条件不算很差。但是解放五十多年,一直都摆脱不了严重的贫困,我家乡那个县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都没有脱掉这顶帽子。究其原因,就在于当地领导思想封闭,心胸狭隘,容不下人才。就说我老家那个村子,党支部书记是解放初期上的,一起入党的还有两个,一个是村长,一个是村秘书。而这位党的书记专横跋扈,霸气十足,又心胸狭窄,容不下任何人。他生怕有人比他强、超过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发展党员,村里几十年总是那么三个党员。后来,上级责怪下来,实在是挡不下去了,他也故意只选那些缺乏聪明才智的毫无能力的人发展入党,以防有人抢了他的书记位置。也压制人才冒出,上级选拔人才,招工招干,他总是百般阻拦。这样一来,他的书记的座位就稳稳的坐了几十年,他及他的家庭也就风光了几十年。只可怜苦了全村老百姓,几十年村里封闭落后,粮食上不去,经济无发展,村民总是过着穷困饥寒的日子。及到改革开放以后,他老了被迫下台,换了新书记,村里才有了点新活力,穷困的面貌才有所改观。 2、善于用人方能人尽其才 一个单位的工作要搞好,全靠单位领导统筹安排,依靠大家的力量,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凭领导一个或几个人,就是每个人长出十双手,也是忙不过来,难以把一个单位的工做做好。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他是位务实肯干、工作很细致的领导,每天脚不离地、身不归家的忙在学校里。他好象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又好象是很舍不得放权,事必躬亲,大小过问。学校百多位老师,两千多个学生,师生出勤他要查,老师上课他要听,公共卫生他要管。我记得他每天早晨八点,总是准时站在学校大门口,一个个抓住那些迟到的学生,问为什么迟到。可是效果总不佳,每天迟到的总还是那么多。殊不知,这么大的学校,你一个校长怎么管得过来啊!而且,抓学生不迟到,你校长不如督促班主任去管,只要各班班主任稍微官一下,就会有效果的。要知道,大官不如现管,在学校学生服班主任管,但不一定就服校长管。 再者,你一个领导只靠你个人,不发动依靠下级,事事自己做,那么大家就只能袖手旁观、冷眼瞧热闹。这样,既搞不好工作,也冷落了人才,领导自己吃了亏,费力不讨好,还会得个不善于用人的骂名。所以,作为领导应该学会领导艺术,在容人的基础上还要善于用人,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把他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让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出应有的成绩来。这样,人尽其才,齐心协力,单位工作搞好了,大家心情舒畅了,人才自然也就留下来了。
3、广得人心方能受人拥护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作为领导人,在人民群众面前是否有威信,在人民心目中是否有地位,就看你自己的表现了。这就要求领导人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着想,处处地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衷心耿耿地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得人心者得天下”,“载舟覆舟”,这个简单的道理,已经是老幼皆知了。 可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淹得头昏眼花,被社会繁荣的景象迷失了方向。他们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只管自己,不管群众。他们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倒是为官一任捞钱一路享福一生。譬如咸宁市某单位的领导,可为一例典型。他们“玩官有招”:对上级应付着巴结着,阿臾逢迎,神仙般供着;对下级压制着愚弄着,心狠手黑,困难他们拖而不管,疾苦他们视而不见;欠下本单位职工一百来万的工资,他们不发,而他们却有钱轮流出国,借口“考察”实为游山玩水。他们“捞利有道”:把本单位的土地,假借搞开发之名,给了与己有关的房地产开发商,不要钱只要几套宽敞的房子,几位领导每人一套;不仅如此,他们还嫌不够,又不吝拿出一块土地,换来几套更大的据说有二百多平米一套的房子,且装修豪华气派;于是,他们不但有好房子住,原住的宽房子还可以腾出来搞出租。可是,本单位的老同志,那些辛勤工作几十年的为单位做出过贡献的的人,只能仍然蜗住在几十年不变的小房里,埋首工作,望房兴叹。 4、具有文化修养方能成为带头人 一个领导干部能力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文化层次的高低。所以,新时代的领导人,一定要有高等的文化水平。从历史上看,凡是深得人民拥护的有作为的领导人,无不是具有一流的文化才气的,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是做不出什么好事来的。 总之,读曹操的《短歌行》,可使我们了解曹操了解历史,使我们学习到曹操的好精神好品质。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现代人,我想是应该以曹操为镜,学习曹操身上的一切优点,为我之用。尤其是,曹操的“求才若渴”、“唯才是举”和“识才善用”,更是值得当今所有领导人借鉴的,效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