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歌 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 ?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155 —— 220 ),建安时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早期对汉室抱有幻想,入仕之初,他打击浊流恶势力,上书为党人领袖请冤。后来,他目睹了东汉政权的腐朽,逐渐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利用自己日隆一日的政治军事权力,走上了重造“天下”之路。 建安元年( 196 ),曹操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现存诗歌 20 余首,这些诗篇或写民生疾苦,或抒一统天下之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气韵沉雄。 曹操诗文,代有评笺。仅就其《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 而言,王船山就认为:“尽古今人废此不得,岂不存乎神理之际哉! 以雄快感者,雅士自当不谋,今雅士亦为之心尽,知非雄快也。此篇人人吟得,人人埋没。”《短歌行》(其一) 确如船山先生所言,“尽古今人废此不得”。此篇之奇,代有才人强作郑笺;个中扌干格,在所难免。而船山先生认为个中缘由“皆缘摘句索影,谱孟德心迹”[1 ] ,笔者就不敢苟同了:读其诗不识其人不知其事,期期不可。这里笔者也强作解人,从曹操的心迹入手,来解读《短歌行》。 一 曹操,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 年) 生。二十岁举孝廉,荐为洛阳北部尉;黄巾起义时,追随皇甫嵩镇压黄巾军,升为济南相,毁坏祠庙,禁断淫祀,“除奸邪鬼神之事”,干得轰轰烈烈。董卓乱时,曹操中平六年(公元189 年) 十二月于陈留起兵,“兴义兵诛暴乱”,先后败袁术、除吕布、收张绣、逐刘备、灭袁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 征服乌桓、威服匈奴,遂一统中原。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军南征刘表,九月刘表子刘琮举荆州以降。曹操不动干戈而荆州得自囊中,遂率兵进驻赤壁。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打响了。岂料这一次一向“百战百胜”[2 ] 的曹操却丢盔弃甲,惨败而归。自此,三国鼎立局面遂成。 二 曹操之所以能统一中原,自然有他自身的原因。据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也称“其才绝也”, “在下治则尽其能为世用,天下乱则逞其智为时雄。”此外,还与他善于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 建安元年九月迎献帝迁都许后,曹操曾要荀或勤劳给他荐才,一时招致了荀攸、郭嘉等奇才。正是这一大群奇才帮他出谋划策,逐鹿中原而又统一了中原。“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以营军资”,曹操一生可说是照毛王介给他的这两个方略行动的。 曹操身边聚集了一大群奇才异能,他也能不时采纳他们的智谋。但随着中原的顺利统一,曹操也不免战胜而骄。先是怒迁弥衡,赤壁战前又以貌取人,蔑视为人短小其貌不扬的张松,致使张松劝刘璋迎刘备进益州,成三国之势。①。习凿齿就此评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内,而弃之于俯印之倾,岂不惜乎?”[3 ] 曹操得荆州后,谋士贾诩劝其巩固荆州,缓图孙刘;程昱提醒他孙刘联盟的可能性。曹操呢,“破荆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也许胜利来得太快,皆置之不理,竟以为孙刘不堪一击,以至骄狂到 冀“会猎于吴”一信② ,让孙权束手就范。建安十四年即赤壁大战后的第二年,曹操又派九江人蒋干去说周瑜来降。这就是曹操! 《三国志•崔琰传》还记载这么一段:“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这些,当然是曹操的另一面,此不具论。 三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载:赤壁败后曹操写信给孙权,言“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他本该认识到赤壁之败他应负主要责任,实际上他也许认识到了。但对于孙权,亦或对自己的群下,为保持自己的威望,他却“聪明”地说成是“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 然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之势已成,统一大业难竟,而曹操自己也已五十有四。欲成统一大业,惟有拔擢英才、延揽更多人才;正因其“年往”,遂迫不及待地先后于建安十五年春下《求贤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唯才是举”冀“得而用之”;十九年下《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即使“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二十二年下《举贤勿拘品行令》: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希望有司“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就像和洽劝说的,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都希望招致麾下,为其所用。③ 四 赤壁战前,一帆风顺;赤壁之败,让曹操在军事上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他已感到前途多艰,况且又春秋无多。在曹操,统一大业为其渴求,而现实又如此无奈。现实与理想的僵持与对立是一种境界;但即使在艺术中,这种境界也只能是在较短暂的时间中。人在生活中,或者更偏于屈就现实,或者更偏于沉入梦想,把两者都强化到同样的强度在精神上是最紧张、最疲累的一种精神状态。 大凡困境中人,每会想起往事,想起以前赏识自己的人,曹操自然也不例外;又为安定军心,维护自己的威望,虽然心中苦闷疲累之极,却也不能随便找人诉说。此时的曹操寻找到了最合适的倾诉对象———最赏识自己的人、最信赖的人,最合适的倾诉途径———文学———这个“白日梦”:于众可保持威望,于己则一泄为快! 曹操年轻时,就有不少人很赏识他,桥玄即其中最著者。《后汉书•桥玄传》云:“初,曹操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魏书》云:“太尉桥玄,世名知人,者见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 君善自持。吾老矣! 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4 ] 桥玄,梁国睢阳人,字公祖,生于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 年) ,卒于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 年) 。桥玄曾荐曹操于汝南许劭, “子将纳焉,由是知名”④。建安七年曹操作《祀故太尉桥玄文》,称其为“大君子”,并说自己“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并志戏语:“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径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旧怀惟顾,念之凄怆。”曹操“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时,都能“乃心陵墓,裁至薄奠”,希望其“尚飨”。当此人生极度苦疲,能不想到桥玄,向其诉说心中苦痛乎? “对酒当歌”八句皆为曹操向桥玄陈说己之苦闷。古对当同纽,双声为训。《广雅》《经籍撰诂》并曰:“对,当也。”首句言应当纵酒应当歌。以下释其因。“人生几何”当取“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即何时天下方能返乱为治?⑤《汉书》李陵谓苏武“人生如朝露”。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也,或言歌声激昂不平⑥。《汉书》东方朔云“臣闻消忧者莫若酒也。”杜康据传为造酒始祖,此代指酒。 桥玄毕竟是自己所尊敬的人。“青青子衿”八句两引《诗经》成句,表达对桥玄的思念。“青青子衿”两句见《郑风•子衿》。《笺》曰:“女曾不传声问我以思,责其忘己,叹无音信。”曹操用在这里感叹阴阳冥隔, “无音信”也。“但为君故”两句,朱乾引《国语》赵宣子事,言“吾备钟鼓,为君故也”;此说较好,既切合本题,又与下文鼓瑟吹笙相应。 “呦呦鹿鸣”四句为《小雅•鹿鸣》成句,接下来是“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传》:“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意。”朱熹《诗集传》注“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云:“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鹿鸣》本为燕宾之歌,曹操用此既表达了对桥玄到来(当为想象) 的欢迎,又委婉地表达了希望桥玄示其出路之意。 前面说过赤壁战前,曹操一帆风顺,统一中原;就在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之时,发生了赤壁之败。这一败导致三国鼎立,破灭了他的希望。桥玄是知己者,对己有知遇之恩,故而曹操忍不住向其诉说其志不得实现的苦闷;以前你能助我成名,现下必可指我完成大业的路径,故发抒胸臆,希望桥玄助成其业。“明明如月”是说自己的统一心志像朗月一样清晰,即只能高挂天空。“何时可掇”,以月之不可摘拾,状己忧之不可断绝。至此,曹操既向桥玄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又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桥玄助成其业的意图。 再看, “越陌度阡”四句。应劭《风俗通》:“越陌度阡,更为客主。”枉,屈驾;存,省视探问。孙奕《示儿编》:“契。合也;阔,离也。谓死生离合,与汝成誓言矣。”《诗经•邶风•击鼓》也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用“契阔”藏“死生”,正暗示曹操是和冥界故人交心。你走了许多路,屈驾慰问我;我们之间曾有过约誓,我们还是叙叙旧情吧。 “月明星稀”四句愚以为释为所见方好。曹操和桥玄一边饮宴,抬头即见此景。由此曹操想到:方今天下未定,贤士谋臣仍在寻觅明主,寻找依托,但因形势未明,所以贤士谋臣们栖皇未定。 “山不厌高”四句可解为桥玄对曹操的建议。《管子•形势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韩诗外传》卷三、《史记•鲁周公世家》皆言周公恐失天下之士,故“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桥玄建议:曹操你若能广揽贤才,像周公那样待士,则天下人心向你;若此,则统一大业可望矣。 综上所言,诗歌既表达了曹操的苦闷(其志未遂,其年已往) ,又表达了招致贤才的愿望。正因为诗歌表达了曹操“中心”的苦闷,而又不希望为人所知,曹操才设置了如此谜局;并又以月为喻,写月夜之景。不理解曹操这一番苦心,诸多歧解就产生了。 (五) 若果上面的解释成立,则可断定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刘璋与曹绝而结好刘备之后,《求贤令》下达之前即建安十五年春之前;基本上可断为建安十四年田畴事前后。虽然曹操败后很苦闷,他毕竟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5 ] 他认识到自己对人才的运用不当,他渴求更多贤才为己服务。基于此,曹操才有了前文述及的接二连三降格以求,下了三道求贤大令之举。 事实上,曹操一方面在求贤,另一方面又在嫉贤,甚至戕害贤能。如荀或这位大谋士仅仅因为不同意他进位魏公,便被逼死。这本身才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悲剧. 注 释: ①《三国志•刘二牧传》、《先主传》裴注引《都耆旧杂记》. ②事详《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见建安十四年. ④《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世语》. ⑤《文选》李善注引《左传》. ⑥参见曹操集黄节注. 参考文献: [ 1 ]船山古诗评选(卷1) . [ 2 ] [ 4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 [ 3 ]《三国志•刘二牧传》裴注. [ 5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