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陷狱,几致丧命,后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个“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台。御史台有人摘引苏轼的诗句,说他非议新法,诽谤朝政,并将苏轼投监中。在这次事件之后尽管苏轼经受了很大的磨难,但苦难后的思考却升华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他获得了一种澄明通达的人生观。这首词就是作者豁达、潇洒人生态度的表现。
小序中记述了苏轼与朋友在途中遇雨,友人皆因大雨而进退两难,只有作者泰然自若,通过这一对比可见苏轼不为外界风云所干扰、处变不惊的精神风范。途中遇雨本来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苏轼却从中悟出了一番人生哲理。
词的上阙写雨中词人冒雨徐行的淡定自若。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刻画了一个突然到来的不利环境,一个“打”字,表现了风雨的大和急。面对这样一场预料不到的暴雨袭击,作者用“莫听”两个字表现了他的泰然自若。词人对待自然风月的态度正是他对待人生路上种种坎坷磨难的豁达态度的折射。“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对第一句的延伸,作者的怡然自得与友人的狼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何妨”透露出他豁达的风范。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则向读者描绘了作者脚穿草鞋,手拄竹杖的闲人形象。这个“竹杖芒鞋”是平民所用,而马是达观贵人的坐骑,这里就包含了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一个“胜”字表明了作者的态度: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更能使人轻松自在。“谁怕”道出了作者的不畏权贵。“一蓑烟雨任平生”由一时遇到大雨扩展到终生。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在烟雨之中有一个蓑衣就可以担荷一生了。这是上阕的总结与深化,至此,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心境恬淡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下阕着重写雨后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微冷的春风恰恰能将人从酒醉中唤醒,同样体现了词人的达观态度,与上阕呼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再一次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心情。对他来说,不管是风雨春寒还是阳关温暖都已经无所谓了,即“也无风雨也无晴”。既然如此,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与官场上的得意和失意又有何不同呢?
整首词都是从叙事到抒怀,作者道眼前景,写心中事,凭着雨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