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波教案
|
《定风波》 苏轼 【教学目标】 1.学习《定风波》,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2.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描述(出示多媒体画面): 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就是苏轼,中国老百姓更喜欢称他为苏东坡。 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东坡词新人耳目的魅力。(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并由一名学生朗读) 生:学习目标:1.学习《定风波》,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2.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师: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生齐诵。) 师:在诵读中,同学们感受到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吧。下面请同学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生: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然后用“乱”、“拍”、“卷”等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 生: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 (生总结: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 师: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 二、鉴赏《定风波》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看课件中的视频,感受。 2.鉴赏分析。 欣赏词的上片: 师:同学们感受一下上片中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中,“穿”和“打”用得好。“穿”和“打”都是很有力度的,极言雨急雨大,说明东坡遇到的不是毛毛细雨,是大雨急雨,打得树叶噼啪作响。 生:面对骤然而至的噼啪作响的大雨,诗人说 “莫听”,“何妨”吟啸自若,缓步而行,“莫听“‘何妨”两词写出东坡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 生:“竹杖芒鞋轻胜马”中“轻”字很耐人咀嚼。本来,在雨中穿着草鞋,拖泥带水,不会比骑马轻便,但这里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轻松。 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我很喜欢。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师:苏轼的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很方便地把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甚至是口语融入词中,使它满足于自己抒发情感的需要,“谁怕”“微冷”“归去”去掉,就是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去掉“谁怕”“微冷”“归去”后形成的诗)但是同学们读一读,感觉一下,如果去掉“谁怕”,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 生:情感的力度不同,用反诘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他的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岛。“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鉴赏下片: 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下片前三句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有文采。 生: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师: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生:应该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生: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师:还有其他见解吗? 生:这种理解与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的情绪以及东坡一贯的气质并不吻合。这里要表达的是,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我都能泰然处之,任其自然。 师:同学们赞同哪种观点呢? 生:(齐答)第二种。 师: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板书),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生齐诵《定风波》) 师:立意的高远、气势的恢弘成就着苏轼的豪放,而婉约含蓄之作,也为苏轼的创作增添了多彩亮丽的一面。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具有新人耳目的魅力。请大家课后自习苏轼的婉约词。 【课后作业】 1、 背诵 2、 预习《水龙吟》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定风波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苏轼《定风波》教案 |
下一篇文章: 大师上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