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正文

 

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学习目标:1、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

重点难点:准确的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轼《定风波》

教材分析: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重点难点:准确的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      苏轼
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     放录音
三、
朗读指导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
朗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同学
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五、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
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七、课堂检测:
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

八、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作业: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二次备课:
简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课前练习: 
1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三.其他材料: 
1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
.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四.赏析词文: 
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
阳光总在风雨后。 
B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
“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元备课)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定风波(人教版高一必修)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大师上课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望海潮》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选修 定风波 教案1(鲁人08版)
    辛弃疾《定风波》宋词鉴赏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2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 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录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
    《定风波》(苏轼)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译文)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蕴探…
    特级教师《定风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实录
    古诗文阅读 知识讲解 《定风波。莫听…
    个性的魅力——宋苏轼词《定风波R…
    知人论世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人教版高二必修)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1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教学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