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词文内容。
2、赏析、评价诗人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分析——感悟——练习
2、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情怀
赏析、评价诗人的形象。
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三、课时:40分钟
四、预习作业:
1、读三次课文,尽量把它背下来。
2、读上阕,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哪些描写表现“余独不觉”?表现怎样的心态
3、下阕叙写雨过天晴后什么感受?表现作者心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
1、听录音,划分节奏
2、投影课文,齐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整体把握
1、词中序言的作用是?,记叙了什么事?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交代背景;初春,沙湖买田,归途遇雨,不久天晴,余独不觉,
2、鉴赏诗歌要学会知人论世,本词的社会背景
有哪些?(词人身世经历)
(明确)贬官黄州、仕途失意、生活简朴
三、体会情感,把握形象
1、读上阕,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哪些描写表现“余独不觉”?表现怎样的心态
2、下阕叙写雨过天晴后什么感受?表现作者心态?
(二)合作探讨:概括、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
(1)投影:塑造了______的词人形象。(概括)
这首词描写了_______的场景。(分析)
表现作者________的生活态度。(意义)
(2)明确:塑造了在风雨中镇定自若、面对时晴时雨时坦然处之的词人形象。(概括)
这首词描写了疾风骤雨中作者“吟啸徐行”,拄“竹杖”、穿“芒鞋”轻松前行的场景。(分析)
表现作者旷达超脱、宠辱皆忘的生活态度。(意义)
四、“人物形象”解题思路
(一)常见提问模式:
概括、分析诗中的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表现的?
(二) 答题形式:
1、塑造了_(用形容词)___ _ 的(身份)__ 形象。 (概括)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展开)。
诗歌描写了……(环境+人物+举止+心理活动)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表现出什么心态、情感、追求等。
五、当堂训练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头。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分析。(4分)
答案解析:
诗意:雨后月出,东坡上月色清新,只有自己这样的山野之人在这走着。不要嫌弃山路满是巨石,坎坷难行,我正喜爱铿锵作响的杖履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自得其乐的诗人形象。诗中作者虽然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但他不嫌弃,反而喜欢竹杖与石头碰撞而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洒脱的心态。
六、小结: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所处的环境(自然景物、社会背景、人生经历)。
2、关注反映心情的语句。
3、抓住描写动作、语言、神情的语句。
4、依照答题规范。
七、课外作业:简析下面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天山。
答:①诗中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回忆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但现在却被弃置不用,心系抗金杀敌。②诗中塑造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③抗金英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④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八、课外拓展: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1)投影:
苏轼:旷达超脱
“也无风雨也无晴”
屈原:沉沉的忧伤、愤恨
“长太息意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陶渊明:欣赏与享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非常自信,也可能一时逃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