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 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一向并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两大高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多首唐诗(如张若虚、王维、李白的诗),今天,我们换换口味,来学一学宋词。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69页——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东坡词为什么被称为新天下耳目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单元的综述。(请一名同学读一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东坡的《定风波》,具体感受一下苏轼词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熟悉文本,注意语气语调节奏)
2.学生齐读
3.思考问题: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
下阕:雨后
三.具体赏析
(一)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①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
②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PPT展示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遭遇人生风雨打击,也无所畏惧,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再看“轻”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那这种向往能不能实现呢,我们先按下。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抓住就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
明确:
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板书)
2.“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
表层:回头看来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举例《题西林壁》)
3.“归去”, 与词中哪句相照应?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
明确: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苏轼的其他词作中找到依据——PPT展示《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忘却营营”“江海寄余生”可以见出苏轼是早有这样的想法的。
4. 但他“归去”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吗?历史上有“归去”理想的文人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陶渊明,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两个的“归去”。
明确:
PPT展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PPT展示—苏轼: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解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了83天彭泽县令,就挂印而去,是真正的隐者,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虽然看得通透了,但终于没有跳出官场的圈子,所以,“归去”只是一种向往,只能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皈依”。
总结:苏轼是乐观旷达的,面对人生风雨,依然表现出从容洒脱,淡定乐观,那我们呢,从他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