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正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     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一向并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两大高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多首唐诗(如张若虚、王维李白的诗),今天,我们换换口味,来学一学宋词。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69页——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东坡词为什么被称为新天下耳目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单元的综述。(请一名同学读一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东坡的《定风波》,具体感受一下苏轼词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熟悉文本,注意语气语调节奏)

2.学生齐读

3.思考问题: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

      下阕:雨后

三.具体赏析

(一)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

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PPT展示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遭遇人生风雨打击,也无所畏惧,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再看“轻”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那这种向往能不能实现呢,我们先按下。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抓住就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

明确:

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板书)

2.“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

表层:回头看来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举例《题西林壁》)

3.“归去”, 与词中哪句相照应?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

明确: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苏轼的其他词作中找到依据——PPT展示《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忘却营营”“江海寄余生”可以见出苏轼是早有这样的想法的。

4. 但他“归去”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吗?历史上有“归去”理想的文人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陶渊明,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两个的“归去”。

明确:

PPT展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PPT展示—苏轼: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解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了83天彭泽县令,就挂印而去,是真正的隐者,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虽然看得通透了,但终于没有跳出官场的圈子,所以,“归去”只是一种向往,只能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皈依”。

 

总结:苏轼是乐观旷达的,面对人生风雨,依然表现出从容洒脱,淡定乐观,那我们呢,从他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选修 定风波 教案1(鲁人08版)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大师上课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望海潮》教案
    《定风波》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
    辛弃疾《定风波》宋词鉴赏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2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 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录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苏轼)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译文)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蕴探…
    特级教师《定风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实录
    古诗文阅读 知识讲解 《定风波。莫听…
    个性的魅力——宋苏轼词《定风波R…
    知人论世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人教版高一必修)
    定风波(人教版高二必修)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1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教学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