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正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设计

                                        刘晓华

三维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上一课对于“人生如梦”的结尾到底是“无奈的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争议。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另一篇写于同时期的作品《定风波》,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师范读

2、抽查朗读。

⑴、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⑵、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3、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3、这首词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1、说说你比较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2、在这首词中,诗人不仅仅写了简单的路上遇雨,而且写了自己遭遇人生磨难后的人生感悟。要分析的话,我们就的抓住词的“词眼”来看,那么,本词的“词眼”是什么呢?将作何理解?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两句是本词的词眼

   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没有什么差别。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自己平生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畏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3、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介绍“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到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节度使副使,别驾(知州的佐官)。

漂泊的一生:

京城  杭州  密州  徐州  湖州  黄州  登州  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惠州  儋州 

河南  浙江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山东  浙江  河南  江苏  河北  广东  海南 

5、“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 

6、苏轼的“归”和他们的“归”能一样吗?

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7、想一想:苏轼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也能脱身人生这个罗网?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8、课堂小结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这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了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一把伞,撑出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豁达。

六、布置作业

1.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2.熟读并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上阕; (在雨中)一蓑烟雨任平生      乐观  旷达

下阕; (在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情      洒脱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选修 定风波 教案1(鲁人08版)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大师上课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望海潮》教案
    《定风波》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2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 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录
    《定风波》(苏轼)教案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蕴探…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特级教师《定风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实录
    个性的魅力——宋苏轼词《定风波R…
    知人论世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定风波》宋词鉴赏
    定风波(人教版高一必修)
    定风波(人教版高二必修)
    古诗文阅读 知识讲解 《定风波。莫听…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1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译文)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