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正文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中学   语文科  陶畅怡  8

课程分析

《定风波》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一篇代表作。著名作家方方在《喜欢苏东坡》中这样说到: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苏轼,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虽生活坎坷,但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定风波》一词正是他这种独特思想的最好诠释,这种思想,正值得我们研究,使起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定风波》是在他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让我们分明看到了残酷的生活中傲然挺立的苏轼,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苏轼,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健康的信息,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本词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入情境,透过关键词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为诱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该班的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如果教师引导得法,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多同学都会主动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形成轻松、善思、和谐的课堂氛围。

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古诗文学习和相关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多多少少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特别是,学生以前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且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苏轼,他们对苏轼的个人经历,思想特点和文风有一定的了解,这对理解本词和感悟词人思想情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虽然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还不能独立承担深入研究某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的重任,但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体验、探究,积极思考、获取知识,感受几千年前文化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接受文化熏陶。

设计思路

我国古代诗歌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蕴,具有极高的文学和精神审美价值,教师在诱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时,也很容易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却失去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多不过随声附和,得不到真正的体验和提升。改变这种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新课改的一个要求。鉴于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有一定认识,我舍弃了教师的滔滔不绝,把课堂大胆的交给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主动走近诗人,触摸情感,发现诗歌的魅力。

根据“探究性学习方式”实验研究和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设置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科学引导,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迁移运用,使课堂迸发出师生、生生、甚至是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火花,智慧火花。探究式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互为学习的伙伴,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完成自主学习和创造,激发出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据此,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思路:以学生的感悟、探究为主,教师创设情境,有效诱导,挖掘“探究点”,促使学生在参与“读”、“写”“议”、“说”、“思”等活动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说而动己心,思而明其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自觉的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迁移运用,延伸探究,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这样,学生主动走入作者之境,主动体验、感悟作者之情,主动探究作者之理,真正实现了其主体地位,实现了其个性发展和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而教学,也实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是1节课。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吟诵诗词的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能抓住关键词,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3、感悟、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

一、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一)情境导入,温故知新

1、课间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这是无意的情境创设,并不要求学生刻意聆听,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无意的受到古曲意境的感染,帮助学生在课堂内更快的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更好的与作者对话。)

2、教师富有感情地导入(配乐——古曲《高山流水》):

【课件投影】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林语堂这样描述他的一生:“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他,就是苏轼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很多苏轼的作品,对于词人的背景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富有诗意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主动走近词人,融入诗作,激发鉴赏主体的学习情意。)

(简要实录:教师富有诗意的述说苏轼的传奇人生,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随着音乐默读、小声读,大部分学生很快的融入了老师创设的情境中。)

3、知识回顾

【课件投影】走近苏轼:将苏轼的下列生平补充完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一生坎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贬再贬的经历,却造就了他的文学艺术最高峰。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称,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设计意图: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介绍苏轼,学生对苏轼比较了解,以填空的形式提取重要信息,一来,可以明确重点,避免了知识的重复介绍,二来,了解了学生旧知识的接受情况,同时,学生顺利的完成填空后,可以得到自我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简要实录:题目出来后,学生很快就七嘴八舌地说出了答案,此时,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后,顺水推舟的问,你们了解的苏轼,还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吗?有学生很快根据以前所学的《赤壁赋》提出了苏轼乐观的思想,自然的导入到下一个环节。)

4、知人论世

【课件投影】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设计意图:了解词作创作背景,能帮助学生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觅到诗人跳动的心脉,帮助我们追寻那逝去的岁月,真切感受远古时代的气息,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

(简要实录:因为已经学过苏轼在黄州所作的两赋一词,学生对本词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探索欲,隐约听见学生在座位上提出了疑问:“这首词和两赋一词的情感会一脉相承还是有所差别呢?”)

(二)反复诵读,入情入境

1、反复诵读,读出情感(配乐)

1)【课件投影】根据你对本词的理解,诵读此词,尝试读出情感

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情感(轻重,长短,升降调的处理)。

诵读步骤:揣摩、自读——组内试读——组内点评指正

(设计意图:将学生自读放在第一个环节,一反“范读优先”的传统,让学生所读出的情感,完全是自己所悟,不再留有“教师主导”的影子,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内试读和小组点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意识得意加强,体会合作中的成长。)

(简要实录:互相交流指正,各抒己见,互相探讨,主动邀请老师评点,气氛活跃。)

2)【课件投影】你们觉得哪些字的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是诵读诗词,理解诗意的第一个要求,此处由学生提出,更具代表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学生有所遗漏,教师再给予补充。)

(简要实录: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字:吟啸yín xiào、蓑suō、峭qiào、萧瑟xiāo sè)

3)【课件投影】听老师范读

请注意诵读要领: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情感(轻重,长短,升降调的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听范读,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照,自觉地纠正、完善、深化认识,更好的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本人放弃了名家范读而选择了教师本人范读,一是教师具有较高的朗诵水平,能较好的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教师的范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面对面的听读,更具亲切感,能使师生的心灵更贴近,感情更融洽,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而名家范读虽声情并茂、水平一流,但听其声而不见其人,高不可攀的距离感很难让学生入境,甚至产生挫败感。其三,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范读,不仅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还具有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

(简要实录:教师富有感情的诵读,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边默读,边做标记,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沉浸在词作和乐曲中,入情入境,初步感知。)

4)【课件投影】有谁能有感情的为大家诵读这首词?或者推荐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

(设计意图:学生的范读一方面贴近学生,具有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诵读中的失当之处,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是大多数同学都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可以进一步加以引导。)

(简要实录:前几个环节,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多学生都想尝试,男女生各选择了一名代表,读得不错,较好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5)【课件投影】请大家对你的初步理解进行再加工,自由情读,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诵读要领,再次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这个“朗读”的“体验”平台上,培养自己的角色意识,自觉地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

(简要实录: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一定的感情。)

2【课件投影】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能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出来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的过渡到后面抓住关键词分析鉴赏。)

(简要实录: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该词的意境,对作者的思想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学生很快概括出了贴切的形象:

【课件投影】沉着、豪迈、随遇而安、通达、淡定、自信)

二、鉴赏品味,探究情感

(一)自主探究,把握形象

1、【课件投影】鉴赏词的上阙,抒情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金钥匙”:抓住文中的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和体现情感转折的词。

赏析步骤: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高亢的情境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促成学生形成或补充、纠正自己的认识。)

(简要实录:通过阅读、思考、交流,可说是水到渠成,学生较快的找到了突破点,能抓住“穿”,“打”,“莫听”,“何妨”“轻”“烟雨” “任”等关键词体会词意,切中要害,课堂上百花齐放,有肯定、有质疑,洒满了同学们合作交流后的的欢笑声和掌声。以下是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概要:

罗洁珍:“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穿”和“打”两个字用得极妙,轻柔的雨滴在苏轼的笔下顿生力度,大风大雨如在眼前,大风大雨中他却还说“莫听”,足见其豁达、乐观的心境。

刘效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一个“何妨”,使得一个缓步而行,悠然自在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狂风暴雨,如何阻挡得了他的从容和淡定,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实显豪放本性。

陈楚红:“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了词人野服打扮,虽沦为了一个普通之人。但也十分享受这种生活,他的打扮,看得出他的闲适,“轻”字正是他内心的轻松,也可以看出他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

杨燕敏:我觉得“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最能体现出主人公的形象,面对烟雨,以“任”来对待,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表现出了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我觉得“烟雨”在这里其实是一语双关,此时的苏轼,正遭遇了仕途上的挫折,经历了政治上的一场大风雨,所以这里是不能就事论事的看的,这里应该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政治上的风雨,因为苏轼此时是被贬黄州。)

2、【课件投影】请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阙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上阙内容,完成知识的整合)

(简要实录:学生能形象扣住坦然、自信、淡定等关键词,作出概括。

关月萍:风雨中,我自踏雨吟啸,乐得逍遥

饶丽冬:风雨何惧,我心坦然

  通:无拘无束我所往,坦然面对、优哉乐哉。)

3、【课件投影】学法小结:鉴赏诗词要注意抓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

(设计意图: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

(二)体悟情感,探究主旨

1、【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将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看谁描述富有文采,表达富有情感。

(设计意图:从整体意境入手,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再次体验情感,进一步从文中获取感性认识,为下面的环节作铺垫。

(简要实录:学生提笔疾书,积聚的情感迸发于笔尖。文字富有诗意,表达富有情感。

君廉:拂面的风透着春寒,吹散了酒意,吹走了睡意,轻撩散乱的发髻,喜见山头一片金黄,回首过往,一路风雨,一路坎坷,如今之日,不也乐得潇洒,乐得自由,我心无畏,风雨何惧?

陈锦桃:携着凉意的春风抚过略带倦容的面颊,酒意顿醒,风雨才过,寒气仍留,而那边山头的熔金落日已笑脸相迎,一路走来,有寒风凛冽,有骤雨倾盆,这风雨的打击又算得了什么,挥一挥手,抹去那遮掩的阴霾,有何惧,有何畏,回家吧!风雨也罢,晴日也罢,自去过我的生活,我心安定,生活无忧。

梁楚雯:熔金落日转眼化开了骤雨倾盆,风雨、晴日从来就这端变化;昨日满身伤痛,一路荆棘,今日一生潇洒,一心坦然,人生世事从来也如此无常,风雨也好,晴日也吧,随他去吧,我心已安定,我情已释然。)

2、【课件投影】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结合作者背景,把握此作情感内涵。)

(简要实录:学生已经理解了词作上片中的“风雨”的双关意,此处,也就很容易将自然变化与政治生活变化联系起来,很快做出了合理的理解。

  莹: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和上阙的内容相呼应。

  问: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陈洁莹:“料峭春风”可看作指代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

成钰莹:“山头斜照”写太阳在风雨后重现光芒,指代人生的希望。)

3、【课件投影】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设计意图:有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把握词人的思想,剖析作者的内心世界)

(简要实录:学生跃跃欲试,把手举得老高,足见他们在主动的学习探究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可喜欢的收获,学生还能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课外的积累,较深刻的剖析作者的内心世界,摘录两位学生的观点:

  狄:我认为这里有种道家思想,也就是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思想,虽然苏轼的骨子里受儒家的“入世”观影响,但他在面对失意时,往往又能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调和自己的心境,从而平和的看待人生的挫折和起落,这是他独特的个性,也就造就了这不一般的苏轼,造就了他乐观豁达的个性和豪放词风。

罗晓颖:我认为“风雨”和“晴”指代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实际上是指在政治生活中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能泰然处之,传达了他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三)明确特色,提高写作

【课件投影】苏轼路途遇雨,由这么一件小事情,而写出了有如此深意的诗作,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悟和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取材特色,并借鉴于平时的写作中。)

(简要实录:文学功底比较深厚的刘亦卓同学很快就说出“以小见大”的手法,其他同学也说出了“以曲笔抒胸臆”等手法。)

【课件投影】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

(四)再次品读,深化感悟

1、【课件投影】带上你的情感再次吟诵词作。

(设计意图: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形成完整的认识、理解。)

(简要实录:课堂沉浸在一片诗韵中,学生个个感情丰富,读出了气势,读出了内心,读得抑扬顿挫,有的还不自觉的摇头晃脑,闭目吟诵,同学们完全进入了角色,俨然一位诗人在吟诵着自己的佳作

2、教师及时给予归纳:

【课件投影】上阙——风雨中,踏雨吟啸,一怀坦然从容。

            下阙——风雨后,蓦然回首,一片云淡风清

面对坎坷,活得潇洒、活得坦然、活得自信、活得淡定、活得旷达、活得自足。

(设计意图:虽为小结,但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探究中得到的感悟和认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明确重要信息。)

三、拓展探究,品文悟, 人

【课件投影】苏轼,不仅给了我们以文学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财富,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你从《定风波》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中读到了苏轼的一些怎样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走近苏轼与其对话,去感受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探究要求:自主阅读、收集苏东坡的其他诗文,以四人小组为探究小组,品其文,悟其人,撰写阅读感悟,题目自拟。将阅读感悟上传至班级论坛。

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喜欢苏东坡》(方方)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设计意图:将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探究,扩大了教学容量和情感教育素材。从品文延伸到悟人,启发学生从更深层次的精神角度解读苏轼,学习他豁达心态和自信人生。这一环节的设置在课外完成,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很少主动去涉猎课外书籍,知识面窄,思维不发散,思想欠深度,在此,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阅读书籍,分享交流,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相关书籍的兴趣,促成课内文本、平时积累知识和相关课外书籍内容的融合贯通,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思维能力、加深思想深度,而且,在种种认识的不断深化后,学生必然会自觉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教学的现实教育意义。同时,这一阅读探究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营造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学习氛围,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彰显其个性。)

(简要实录:学生的阅读感悟中,可以看到很多智慧的闪光,感悟深刻,评点到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果让人惊喜。

刘亦卓:正是这一段黄州历程,造就了一个文坛巨人,如果不是这么一个"乌台诗案",他怎会有如此深刻的对自己,对人生的反省,如果不是这么一个挫折, 他怎会有机会体验这种万籁俱寂的孤独,这种对于一个纤细敏感的头脑无法忍受的孤独!现在他体会到了,他付诸于笔端,这才有了为人惊叹的“两赋一词”,这才让人们在赞叹其文才的同时,对他那宠辱不惊,自信淡定的人格魅力多了分敬仰,品其文,赞其人。

  汀:一直很喜苏东坡的词,或豪放,或大气,于是,就连狼狈也如此潇洒淡定。读着他的《江城子·密州出列》一直是我的最爱,“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读着读着眼界也似乎为之一宽,豪气油然而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还有这份让人光是读着都羡慕的自信。

谭少冰:苏轼不愧为文坛豪杰:重气节,铁骨铮铮,但又率性;生活的磨练,仕途的苦难,没有泯灭他热爱生活的信念,他始终保持着天真、诗情。苏轼的魅力就在此吧。

刘亦卓:正是这一段黄州历程,造就了一个文坛巨人,如果不是这么一个"乌台诗案",他怎会有如此深刻的对自己,对人生的反省,如果不是这么一个挫折, 他怎会有机会体验这种万籁俱寂的孤独,这种对于一个纤细敏感的头脑无法忍受的孤独!现在他体会到了,他付诸于笔端,这才有了为人惊叹的“两赋一词”,这才让人们在赞叹其文才的同时,对他那宠辱不惊,自信淡定的人格魅力多了分敬仰,品其文,赞其人。

潘洁怡:余秋雨先生说:"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历史历来就容不下一个骄傲的天才,苏东坡虽经历了一次劫难,他却没有消沉,石头虽磨去了尖锐的棱角,他却没有流于圆滑,他变得成熟,厚重,淡泊和内敛,获得了一词脱胎换骨的重生。

叶浩辉:苏东坡,一个富有浪漫性情的文人,坎坷人生必会带来有魅力的诗文。于是,人生的谷底,成就了艺术的巅峰,愤怒过去了,尖酸也暂时过去,留下满心安详与去意,书就了自信与豁达的人生境界。

梁思雅:“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苏东坡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他一生像云一样一直都在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我却觉得他的人生,更像风,像一阵清风,随遇而安,消遥而乐!)

课后反思

认真学习了“探究性学习方式”,我真正找到了“走出应试教育的困惑,迈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既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有效的改变我们教师的心态、观念和模式,让我们大胆、放心的放下手中的指挥棒,将学习的主体位置交还给学生,变“教书匠”为真正的教育人。

本节课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指导,基本实现了新课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能较好的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设置探究情境,挖掘探究点,是本节课的关键,本节课摒弃了传统的“肢解式”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避免将诗歌的情感弄得支离破碎,而是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设置具有导向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入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关键句,关键字来主动体验、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充分挖掘课程的价值,以诱达思,以情激情,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自主地充满热情地获得知识,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对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产生积极的认知,达到陶冶情操的情感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也实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

由于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参与度很大,词作的特色、词作的思想可以说都是学生自己体悟到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也学得很主动,学得很快乐。

诵读是诗词鉴赏的一个有效方式,本节课以“诵读”作为体验的“红线”,贯穿整个课堂学习:由读创境、因读入境、由读生情、因读悟情,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思索,通过诵读,完成有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学习过程。因为很好的利用了诵读这一方式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所以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本词的较高思维层次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整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诵读是诗歌鉴赏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如何能读出情,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恐怕是我们教师所忽视的问题,所以,课堂的诵读,经常被教师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环节。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本人还对“诵读”这一传统的诗歌教学还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希望让诵读使诗歌的内蕴更加动人。

已往的诵读教学顺序一般是先范读,再自读,这种传统的方式应该说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虽有读,但实际上仍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通过诵读来感悟,悟是要靠学习者自己“入心”的朗读获得,在学生还没有自己感悟、理解之前,教师若将自己的主观认识通过范读或多或少的“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已经在教师的无意识下“淹没”了,也就是说,“范读”总是留有“教师主导”的影子,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给教师的范读,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的位置,让它趋利避害,发挥引导而非“主导”作用。

本人在这节课中尝试将范读放在了学生自读、自我体悟之后,首先放手让学生通过真正的独立的、“入心”的阅读,来形成自己真正的感悟,然后通过小组内部的相互试读、评点,解决一部分各自的问题,这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讨论后,还会遗留下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当然,这里我们教师不要忘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所以,我们不能告诉学生你哪里错了,你应该如何读才正确,而是通过“范读”的形式,让学生听老师读,找出与自己读的不同之处,体味诵读的差别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因为学生先有了自己的认识,这个时候,他就会特别留心去关注老师的诵读和自己诵读的差异,主动去分析那种方式更好,那种传达出的感情更贴切,从而,对自己先前的认识进行修正,得到更全面、深刻的、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当然,我们不能忘了,在形成认识后,还需要去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加深感悟,所以还不能少了再次诵读的环节。

同样是诵读,改变一下顺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更好的实现,其能力也能更好提升。

本人认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观念,在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论思想,在教学中改变“填鸭式”“满堂教”的教学方式,学会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有效诱导,坚持“以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激发探究,让学生在教师诱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能在课堂上“满堂学”,快乐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宏伟目标。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选修 定风波 教案1(鲁人08版)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大师上课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望海潮》教案
    《定风波》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
    辛弃疾《定风波》宋词鉴赏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2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 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录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苏轼)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译文)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蕴探…
    特级教师《定风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实录
    古诗文阅读 知识讲解 《定风波。莫听…
    个性的魅力——宋苏轼词《定风波R…
    知人论世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人教版高一必修)
    定风波(人教版高二必修)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1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教学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