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正文

 

《定风波》教学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问题】谈谈你所知道的苏轼
【作品1】《记承天寺夜游》(8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点评】苦难人生:(1)乌台诗案。(2)流放岭南。(3)浪迹天涯。如果没有苦难,苏东坡最多也不过是个一流诗人,然而老天要成就苏东坡成为超级诗人,所以悲惨的遭遇总是青睐他。
【作品2】《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8下)
【点评】慈柔人生:(1)兄弟情。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期满后要求朝廷让他到北方来,这样可以离苏辙近一点。朝廷同意他到密州做知州。本来想顺路去看望苏辙,不料公务紧急,没能如愿。兄弟分别四五年了,这年中秋,月光如水,苏轼百感交集写了《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苏轼写诗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在哥哥的墓志铭中写道:“抚我则兄,诲我则师。”(2)父子情。苏东坡被贬黄州,他的大儿子苏迈一直陪着,苏东坡被贬惠州、海南岛整整七年,他的小儿子苏过也陪着,照顾他的生活,与父亲一起写诗、写文章、下棋、唱歌。苏东坡一读到小儿子——小坡的诗就满面喜色,跷起大拇指骄傲地说:“无此父岂有此子。”小坡已二十六七岁,早已成家,可为了父亲,他和妻子、孩子分处达七年之久。
【作品3】《江城子·密州出猎》(9上)
【点评】造福人生:苏轼每到一处都留下极好的口碑。(1)密州灭蝗。苏轼到密州任知州,其时正逢蝗虫肆虐,天有大旱。苏轼一面上报灾情,要求朝廷发放粮食救济,一面指挥百姓参与灭蝗,去常山为百姓祈雨。(2)徐州抗洪。黄河决口,徐州城危在旦夕,民心大乱,作为知州苏轼组织军民全力抗洪,两个多月后洪水退去,百姓无一伤亡,皇帝为他颁发嘉奖令。
【作品4】《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和美人生:(1)第一次婚姻。苏东坡第一次婚姻是在他十九岁那年。可惜妻子王弗在结婚11年后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年仅六岁,就是苏轼的长子苏迈。王弗贤淑、体贴、精明,有王弗在身边是苏轼的大幸。葬后,苏轼在王弗墓前种了一千棵小松树,并悲痛地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佑。”王弗虽死,她的叮咛却不时在苏轼耳边回响。在王弗去世十周年时,苏轼调任密州,在一个失意孤寂的夜晚,他在梦中依稀见到了久别的妻子,醒来后苏轼写了一首词《江城子·记梦》(2)第二次婚姻。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去世四年后嫁给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她温柔、天真、柔和,遇事随缘。王闰之47岁去世,跟苏轼生活了二十六七年,苏轼主要的活动时期,生命最活跃的时期身边都有她在。她为苏轼生了两个儿子,苏迨和苏过,她对堂姐生的孩子视同己出。(3)朝云的故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比苏轼小26岁,她才艺过人,琴棋书无所不能,她成了苏轼后半生,乃至晚年的知己,精神上的挚友。流传很广的“不合时宜”的故事说的就是朝云。在黄州流放的最后一年,朝云为苏东坡生了一个儿子,起名“遁”。孩子出生第三天,苏轼给孩子写了一首名为《洗儿》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辈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这个孩子只活了十个月,不幸在奔波中染上肺病,在金陵夭折了。苏东坡晚年流放岭南,跟着他的是他的小儿子苏过和朝云两人。可是朝云在广东惠州染病,忽然身亡,年仅34岁。苏轼为她建了一个亭子,就叫“六如亭”,表示人生短暂“如梦境、如幻影、如水泡、如影子、如露水、如闪电”,还在亭子的柱子上写了一幅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作品5】《赤壁赋》(必修2)
苏子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旷达人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确实做得最好的一个。
【作品6】轶闻趣事
【点评】美味人生:苏东坡特别会享受人生。(1)在黄州他研制出“东坡肉”。(2)东坡酿酒。他写酒的诗不比李白杜甫少,但他的酒量不大,一喝就醉,他说,喝酒就是为了微醉,不管多少,达到目的就行了。而且,他特别喜欢看别人喝酒,从中享受无穷的乐趣。他到处奔波流放,有的地方没有酒,他就自己酿,给它们题写美名。他往往一面做酒一面品尝,还没等酿好,已经大醉。不过,苏轼酿酒的水平并不高。(3)岭南寻美味。过去到岭南标志着一个人政治生命的结束,标志着一个人一辈子回不到家乡了,可苏东坡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被贬儋州,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苏东坡同样能够寻得美味,还写了一篇小品文叫《食蚝》,把吃蚝的乐趣写得淋漓尽致,并且说“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将聊以果腹的野食比作天上人间皆无的美食,在幽默的嘲讽中,将一肩沉重的苦难化为虚无缥缈的云烟。
【总评】艺术人生:苏轼的诗包罗万象,上追唐代的“李杜”;他的词挥洒自如,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古文汪洋恣肆,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书法跌宕自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苍劲雄放,是中国文人家的突出代表……不仅在宋代,即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苏轼都是罕有匹敌在艺术全才。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反复诵读——落实音形、理解字义。
2、背诵指导——梦中背书、生吞之功。
【方法指导】苏轼10岁那年,父亲苏洵游学回来,就开始亲自教他兄弟俩了,父亲对他们十分严厉。苏轼到老年时在海南岛,曾做过一个梦。梦见父亲在叫他背书。他一口气把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都背了下来。五十年前读的书,还能在梦中背出来,可见当时教学对他影响有多深有多大。……背诵古代的名篇名作不仅能传承前人的文化,而且是做思维体操的好方法。犹太人主张儿童要下“生吞之功”,“不懂不要紧,先吞下去就是了,将来有了社会经历,慢慢会懂的。这些记住的东西,将来一开窍,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3、限时背诵——生吞之功、死去活来。
【点评】“死记硬背”也并非一无是处。“死去才能活来”,这是一种童子功,现在“死”记的东西,将来会“活”起来,将一辈子受用无穷。苏轼后来总结儿童时代背诵的好处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4、再次背诵——原始与先进。
三、品读鉴赏,深入探究
(一)作品赏析
1、“莫听穿林打叶声”——轻蔑与坚定
【点评】苏轼的这种心态简直是视对方如无物,这是无以复加的大轻蔑:轻蔑对手,轻蔑人生的一切挫折,甚至轻蔑命运——我自有我的坚定。
【补充】“乌台诗案”
一方面是出于苏轼反对新政的痛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苏轼的恐惧,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影响极大;第三方面其中或许还参杂进了文人相互倾轧的险恶与卑鄙。因为站在苏轼对立面,整人整得最起劲的要么是小人中的文人,要么是文人中的小人。然而,小人们给出的理由却是冠冕堂皇,他们分析苏轼反朝廷的动机是:“登科后,入馆多年,未甚进擢,兼朝廷用人多选少年,以此撰作诗赋文字讥朝,意图众人传看。”并以此对苏轼的作品作上纲上线的分析。皇帝虽然不相信苏轼会反对朝廷,更不相信他会诽谤和诅咒自己,但某一种信息的反复输入不可能不对一个人的判断产生影响。
苏轼从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在四个多月里,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与羞辱。好在宋代有不杀士人的传统,故苏轼历九死而终于一生。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判决书下来了,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限制居住,不得擅离,并且无权签署公文。除夕这一天,出狱,在牢中关了130天。第二天(正月初一),在人们欢庆新春的喜悦中,苏轼在儿子苏迈的陪同下前往黄州。
对此苏东坡作了这样的描述:“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若此。’悉取焚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损失。
乌台诗案直接牵连的有39人,还有46人因收受苏轼诗文不报,也受到处分,有的外放,有的降职,有的罚铜。苏轼一生中政治上黑暗的岁月到来了,但他文学上辉煌的时刻恰在此时此地开始。
就在苏轼被逮捕被拘留被审判的时候,杭州城里的老百姓,专门为他做了一场法事,祷祝平安。当他关在牢房里,狱卒敢替他把写好的诗,偷偷传递出来,可见真正的作家,即使在最阴暗的日子里,也不会孤独的。
2、“何妨吟笑且徐行”——执著与超脱
【点评】我很喜欢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对苏东坡的概括,他说:“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我认为用“顽童”概括苏轼最为恰当。苏东坡的“童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生的美”和“艺术的美”的执著追求。我的一个观点是,一个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
3、“竹杖芒鞋轻胜马”——失去与幸福;《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
【补充】“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请分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点评】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人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生而为人,得有承担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淡定。有了这一份淡定,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
4、“谁怕”——孤独与再生
【点评】初到黄州的苏轼内心更多的是惶恐与难言的孤独,他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我们常常只把沟通交往看作一个人的能力,在我看来孤独同样是一种能力。孤独的重要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一个人精神的创造力。由于牢狱或疾病,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而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条件。惟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惟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迷相遇。
5、“一蓑烟雨任平生”——倔强与抗争
【点评】“任”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苏东坡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丰裕我们的精神生活。
6、“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无常与淡定
【点评】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7、“归去”——空漠与安然
【点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苏东坡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地归田,但他通过诗文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归隐、归田的人更深刻、更沉重。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一次夜游,苏轼在小舟中饮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苏轼在月色、江声以及家僮的鼾声中静观世界,并了悟“此身”的荒谬。我们当感谢这贪睡的家僮,是他促成了这首词的诞生。
可苏东坡的这次夜游,把当地的地方官可吓着了。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一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知州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离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
8、“也无风雨也无晴”——放达与成熟
【点评】这一句表达的是坎坷中的放达,苦难中的超脱。十五年后,苏轼贬谪海南,他创作了《独觉》一诗,诗的结尾竟然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多年后在诗中旧语新用,可见他对这种精神境界的看重。
【对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这首诗创作于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签判时。
【点评】两首诗均是面对自然的风雨,自然的风雨又都是人生的哲理性象征,而由作者态度折射出的对人生境界的参悟程度却明显存在着巨大差距:一个是期盼渴望,一个是无所挂念。而这一切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概括:“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二)思想根源
【点评】被贬黄州时期,苏轼大量阅读佛经,他把儒、释、道融会贯通,渗入了自己的灵魂。他每隔一天要到安国寺参禅。可贵的是,他没有完全接受佛教把人生视为苦海,把身体视为腐囊的厌世主义。他仍然执著地热爱生命,珍惜人生。苏东坡吸取了儒、释、道三家之长。他以儒修身,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他把儒家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和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缕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安然。
(三)诵读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一)文章憎命达
【点评】1084年4月,49岁的苏轼重新被起用并急剧得势,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过第四级,最后止于第三级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诏书、做皇帝的老师、担任主考官,苏东坡这时已经接近顶点。“翰林学士知制诰”是三品,宰相是二品,在宋朝一品几乎没有颁赠过。这个时期,整整八年,苏东坡是轻松的、富有的、风光的,但没有什么好作品留下来。这正如我前面所说,“文章憎命达,痛苦出诗人”。
(二)痛苦出诗人
1094年,59岁的苏轼一路连续多次被贬,最终贬往岭外惠州(广东)。然而,苏东坡似乎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在惠州写诗描写在春风中酣美的午睡:“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敲五更钟”。政敌看后说:“原来苏东坡过得满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这一次,贬往天涯海角大宋王朝的最南端海南岛儋州。苏轼以前虽遭多次贬谪,但大都还是在生命的壮年,心理与生理还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而这次远放海南,却已是六十二岁的暮年。垂垂老矣,形单影只,生命的帷幕很快就要降落了。而三年后北归渡海时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一生的贬谪苦旅竟成了平生最奇绝的一次漫游。
然而,这快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大荒谬。苏轼北归后途经金山寺,北宋名画家李公麟为他画像。苏轼对像自鉴,回首平生,写下了《自题金山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五、结语
【点评】苏轼的人生即将谢幕,他在遗嘱中托付弟弟子由说:“既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7月28日对苏轼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1079年44岁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在这一天被逮捕,1101年66岁的苏轼在这一天去世。苏辙完全按照哥哥的遗嘱,经长途跋涉护送哥哥的灵柩安葬,并为他写了长篇墓志铭。
在这一堂课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篇末的一段话:“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哲人已逝,诗卷长存。人生短暂,艺术永恒。”苏东坡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诗,但为这些诗,他却付出了整个一生。
 
苏轼年谱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3年)
1037 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
1039 三岁 苏辙出生。
1042 七岁 开始读书。
1054 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应试。
1057 二十二岁 兄弟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云:“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服母丧孝。
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是年长子苏迈生。
1061 二十六岁 任凤翔府签判。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7年)
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五月,妻王弗卒。
1066 三十一岁 四月,父苏洵卒。服父丧孝。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5年)
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妻。
1069 三十四岁 返京,任职史馆。王安石新法。
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第二子苏迨生。
1071 三十六岁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
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少子苏过生。
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
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朝云。十一月任密州知州。是年王安石罢相。
1075 四十岁 任密州知州。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1077 四十二岁 任徐州知州。
1078 四十三岁 在徐州。
1079 四十四岁 三月任湖州知州。七月御史李定等弹劾,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1080 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
1081 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
1082 四十七岁 在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1083 四十八岁 在黄州。
1084 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
1085 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任登州知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摄政(1085—1093)
1086 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1089 五十四岁 在京师。三月以龙图阁学士任杭州知州。
1090 五十五岁 在杭州。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即苏堤。
1091 五十六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八月出任颖州知州。
1092 五十七岁 在颍州。任扬州知州。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礼部尚书。
1093 五十八岁 八月,妻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任定州知州。
1094 五十九岁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英州知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苏过与朝云同行。
1095 六十岁 在惠州。
1096 六十一岁 在惠州。七月,朝云病故。
1097 六十二岁 在惠州。子苏迈来惠探望。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六月渡海。七月抵贬所。
1098 六十三岁 在儋州。
1099 六十四岁 在儋州。著《志林》,未完稿。
1100            六十五岁 在儋州。北归。
 
徽宗(1101—1126)太后摄政(1100年1—6月)
1101 六十六岁 七月二十八日卒。
1126 北宋灭亡。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定风波》教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选修 定风波 教案1(鲁人08版)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大师上课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望海潮》教案
    《定风波》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2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 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录
    《定风波》(苏轼)教案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蕴探…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特级教师《定风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个性的魅力——宋苏轼词《定风波R…
    知人论世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定风波》宋词鉴赏
    定风波(人教版高一必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
    古诗文阅读 知识讲解 《定风波。莫听…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1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人教版高二必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 1
    《定风波》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译文)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