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正文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定风波、定风波令】
  一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兹附九十九字一种,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
  【注】本词三换仄韵,可分叶不同部韵。
  --------------------------------------------------------------------------------
  【长调】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编辑本段]【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1。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2,腻云亸3,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4,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5,只与蛮笺象管6,拘束教吟课。
  镇7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1.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2.暖酥消:脸上的油脂消散了。
  3.腻云亸:头发散乱。
  4.无那:无奈。
  5.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6.蛮笺象管: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称蛮笺。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
  7.镇:整天。
  鉴赏
  柳永是北宋前、中期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词人。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多用新声,谐于俚俗,比较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即是他的词多写俗事,与市民阶层的生活相当接近。但在上层社会,柳永却是被排斥的对象,先是考进士受到皇帝黜落,继而又受到宰相晏殊的奚落。张舜民《墁录》云:"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晏殊所举的"彩线慵拈伴伊坐"句,即出自这首《定风波》。这是当时一般人所认识的柳词的风格。
  这首词以女性的口吻来写,属代言体。但与温庭筠词中仅把女子孤立起来,作为一个美的形象和艺术图不同,柳永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沉沦于社会底层的歌妓舞女。先从她情绪低落写起。继而写她并没有沉溺于悲哀怨艾之中,她对"薄情"是无奈的,但"恨"却是自己的权利。这样写,就使人物显得很真实。下阕铺叙,类似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将女子的悔恨和希望一一写出。
  "向鸡窗"六句勾了思妇理想中的家庭生活,平凡而不失情趣,以此凸现了女子纯洁无瑕的爱情追求。然而在男子们奔竞于仕途的社会里,这种极平常的愿望也变得遥不可及了。词中展示的,既是一个女性的个别境遇,又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编辑本段]【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王定国1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2。
  常羡人间琢玉郎3,天应乞与4点酥娘5。自作清歌传皓齿6,风起,云飞炎海变清凉7。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8。
  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2.缀词:作词。
  3.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4.又作“天教分付”。
  5.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6.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7."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8."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译文
  我经常羡慕人间那些英俊的男子(这里指王定国),上天应该乞求到美丽的女子和他作伴。清脆的歌声从洁白的牙齿中传出,起风了,再热的大海也会因为飞雪而变得清凉。
  从岭南回来一定会变得更年轻,微笑着,笑的时候还好像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说岭南这个地方应该不好吧,她却说:这里是另我心安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编辑本段]【定风波 苏 轼】
  原文: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⑥芒鞋:鞋。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⑧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⑨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鞋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编辑本段]【定风波 黄庭坚】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但这里却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编辑本段]【定风波 吴文英】
  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回首东风销鬓影,重省,十年心事夜船灯。
  离骨渐尘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两岸落花残酒醒,烟冷,人家垂柳未清明。
   
  鉴赏
  吴文英中年时客寓杭州,在一个春日乘马郊游,行至西陵,偶遇某贵家歌姬,由婢女传送书信,即与定情。此后,他们曾同宿春江,共游南屏,往来西陵、六桥,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这种爱情注定以悲剧收场。最后一次分别,双方都预感到不幸阴影的跟随,分离甚是悲伤。待到吴文英重访六时,那位贵家歌姬已含恨死去。从此,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成为梦窗一生无法排遣的“情结”。重到西湖总难免彻骨地悲痛。这首小令便是吴文英晚年在杭州留下的悼念之作。
  词人最难忘的一段情景是:“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踏青”前缺失一字,但无碍对词意的理解。自清末以来,词家们考证吴文英的词事,都认为杭州情词都是为他的“亡妾”而作。从此两句和《莺啼序》的“溯红渐、抬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看,可推翻其为梦窗“姬妾”的假说。南宋和北宋都很重视清明节。正值暮春之初,江南长莺飞,城中士庶都到郊外踏青。周密记述南宋杭州清明盛况云:“南北两山这间,车马纷然。……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武林旧事》卷三)吴文英是以抒情方式叙写往事的。他们是借踏青的机会“密约”,达到“偷香”目的。“密约”为双方秘密的约会:“偷香”是指男女非法结合的偷情。“密约偷香”表明他们不是正当的恋爱关系,而双方却又情感炽烈,只得采取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秘密行为来实现对爱情的追求。如果吴文英这位踏青的女伴是其妾,就不必如此秘密了。“南屏”为杭州城西诸山之一,因位于西湖之南,故又称南山,“南屏晚钟”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
  山“在兴教寺后,怪石秀耸,松生森茂,间以亭榭。中穿一洞,崎岖直上,石壁高崖,若屏障然,故谓之南屏”(《淳佑临安志》卷八)。人们常到此处踏青,而且距贵家歌姬住处甚远,一北一南,西湖横隔,不易被发觉。“小车随马”也是较隐秘的办法。北宋时就有一种棕盖车,为家眷乘坐的车子,有勾栏和垂帘,用牛牵拉;南宋时制作得更精致小巧。《清明上河图》里也有这种车,妇女坐在车内,男子乘马在车前引路,或在车后跟随。南屏踏青偷香的情景,在梦窗恋爱经历中是值得纪念的,回忆也是甜蜜的。词意忽然转变,“回首东风销鬓影”。以“回首”二字连接今昔,既表示南屏之事属于往昔,又表示时间飞逝,回首之间东风销尽花容倩影,当年踏青女伴早已不在了。这句淡语却有着人世沧桑的深刻感慨。
  魂牵梦绕的“十年心事”是无尽的离愁别恨:“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迸发出作者多年的积恨,沉痛的至情经过悉心地琢磨锤炼,以精整工稳的词句浓缩而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离骨”,谓伊人已死之遗骨:“尘”名词作动词用,即成尘,指故去多年:“桥下水”,桥当是西湖六桥,即《莺啼序》“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所述,其人或竟葬身西湖。此句与陆游悼忆唐氏的“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绝相类似。“到头”即“到底”、“毕竟”之意:“难灭景中情”即上阕首两句南屏踏青的密约偷香之情。世事无常,情人已逝,她的遗骨也已染上尘土,但时间和死亡并没有带走词人对她的爱恋,相反,他的爱愈加浓厚。词情在高潮之后忽由强烈的抒情转到纡徐的写景,从另一侧面更含蓄形象地深化词意:“两岸”与上阕之“夜船”呼应,暗示抒情的现实环境:“落花”当是虚拟,象征人亡:“残酒醒”提示结尾的线索。“烟冷,人家柳垂未清明”,是“残酒醒”后对景物的感受。酒虽醒了,但心情并未改变,“借酒销愁愁更愁。”烟冷“是明显的有我之境,在作者愁苦心情的笼罩下,景色备显凄凉。我国习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食固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武林旧事》卷三)。”人家垂柳未清明“显然为寒食日。词人来到六之下悼念情人,这正是十年前踏青的时节,所以才能重新回味反省南屏旧事。三日后即是清明,按照习俗应为亡故亲友扫祭,可是作者又能到何处去扫祭情人的芳冢呢!可见他是怕到清明的,那将更加凄苦不堪了。
  在这首小词里,往昔与现实,抒情与写景,错综交替;上阕与下阕开始两句,今昔对比;结构曲折婉转,但转折关系又是较清楚的。词中所表达的悲伤而真挚的情感,亦感人至深。
  定风波
  古诗有云: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醉里挑灯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五十塞外声
  的卢马飞快弓如霹雳惊 了却君王事赢得身后名
  少日话离别残花风未定 西风一任秋莫问兴亡景
  闲话论古今周郎斗孔明 园儿名佚老东水尤未停
  谈起旧事 老叟笑痴 张狂锦绣无非弹指
  九寨路上 武当山庄 红缨枪挑势 怒学斩蛟郎
  风雨冰霜 爱恨情长 义军粮运抵淮上
  将军盔掷 襄阳城荒 还剩下多少 肝胆伴酒唱
  穿竹打叶 雨落长 一席蓑衣平生无妨
  长安古祠 洛阳花香 埋没了多少 壮志盈胸膛
  塞北江南 剑挑锋芒 十年纵横染白鬓妆
  共倒金荷 血洗残阳 结识了多少 忠义叹无双
  江湖十年风与霜 赤壁周郎 治世平天下
  霸王仰天长笑 楚歌惊涛 横跨奈何
  何必管他那 儿女情长 醉卧沙场 半世也逍遥
  老夫弩射天狼 泼墨湖广 留待后人唱我轻狂
  军帐挑灯 谁握鱼肠 宝刹灵隐西域玄奘
  白马西风 楼兰新娘 抛去了韶华 留一身冻伤
  太湖池畔 古意盅盏 岳阳楼上七寸棋盘
  八步赶蝉 笑泯恩怨 问谁能忘了 故国倾人颜
  风波亭中 满江浸红 贺兰驿站官拜九重
  雪夜赏梅 镖走江东 坐镇了钱塘 煮酒论英雄
  独醉东风 长歌当空 兵戈骄纵乱世风涌
  愁来夜冷 谁与相送 十载的沉浮 换黄梁一梦
  江湖十年风与霜 赤壁周郎 治世平天下
  霸王仰天长笑 楚歌惊涛 横跨奈何
  何必管他那 儿女情长 醉卧沙场 半世也逍遥
  老夫弩射天狼 泼墨湖广 留待后人唱我轻狂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编辑本段]【定风波 周邦彦
  周邦彦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
  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苦恨城头传漏水。催起。无情岂解《惜分飞》。
  休诉金樽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倩谁持?
  鉴赏
  这是一首歌妓之词。离别宴上,歌女愁眉不展,低头弹唱。词人触景伤情,感喟知音难觅,人生离多聚少。词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歌女的深情依恋。感情细腻,哀婉动人。
[编辑本段]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⑴香篆⑵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⑴茶瓯:一种茶具。⑵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鉴赏】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钟”,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情况全别。什么就“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理,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哪里去。
  下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向这里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他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今人词作】
  定风波.无题
  作者/鈊若在梦就在
  四海漂泊哪处家,
  茫茫音信两天涯。
  半世浮萍随逝水,
  无奈,
  一宵冷雨葬名花。
  成败兴衰情易忘,
  惆怅,
  离合聚散意难察。
  无奈黄粱终是梦,
  难断,
  斜风细雨忆芳华。
  定风波.无题
  作者/鈊若在梦就在
  锦绢犹闻翰墨香,
  几时折柳寄归帆?
  四海相逢终有日,
  无奈,
  一别音信两茫茫。
  聚散无情随旧恨,
  谁问,
  浮沉有意伴凄凉!
  难解千秋春里梦,
  谁懂,
  新愁犹似此生长。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定风波说课稿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选修 定风波 教案1(鲁人08版)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大师上课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望海潮》教案
    《定风波》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2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 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录
    《定风波》(苏轼)教案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蕴探…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特级教师《定风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个性的魅力——宋苏轼词《定风波R…
    知人论世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定风波》宋词鉴赏
    定风波(人教版高一必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
    古诗文阅读 知识讲解 《定风波。莫听…
    《定风波》教学反思1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定风波(人教版高二必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 1
    《定风波》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译文)
    《定风波》教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