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图文]定风波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 解】

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作者借途中遇雨的日常小景,抒写自己淡定自若的胸怀,寄寓深邃的人生思考。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小序中提到的“沙湖”,在黄州东南。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遇雨一事,可能就发生在此途中。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词意图 顾炳鑫 绘

句 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林打叶”勾出雨骤风狂的情景。从小序中可知,这场风雨是突如其来的。由于雨具已给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仓皇奔走,急急避雨,十分狼狈。而东坡却毫不在意。在暴雨和慌乱的人群中,他反而吟哦起诗句,放慢了脚步,俨然是闲庭信步。

狂风吹林,暴雨打叶,声势不可谓不吓人,作者却说“莫听”,即不要去管它。开篇二字便见出作者倔强的性格和傲视风雨的气度。“吟啸”,吟诗长啸,这里表示意态安闲。与其为大自然的倏忽变化惶惶不安,倒不如顺其自然,不予理会。内心波澜不惊,暴风骤雨又能奈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芒鞋”,草鞋。在东坡看来,在这样的天气里,手拄竹杖,脚穿鞋,行走在泥泞中,比起带着随从骑着马可要轻便得多。按理说,徒步跋涉要更艰难,苏轼为什么要说“轻胜马”呢?竹杖芒鞋,是平民和闲人的装束,而马往往是官差吏卒等奔波忙碌之人的坐骑,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此时苏轼已决定在黄州买田,自耕自食,过一种平民式的自适生活。这里的“轻”,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对当时生活的感受,流露出对为官生涯的厌倦之情。正如他在《答李端叔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渐喜不为人识。”

既然能够如此超脱,那风风雨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因此,作者说:披蓑戴笠,垂钓烟雨,不也可以自在地度过一生吗?

对“一蓑烟雨任平生”,历来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作者面对人生风雨而安之若素,有人则认为它体现了东坡厌恶官场生涯的隐逸之思。

“一蓑烟雨”是抒写山林隐逸之情最常见的意象。唐张志和《渔歌子》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化用其意。实际上,苏轼一生虽未避隐,但受老庄思想影响,对尘世常生厌倦之心,“人生如梦”的字句常常出现在他的词中。在他同年九月所作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就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因此,以其为隐逸之思自有它的道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上片写雨中的情形和雨中的思绪,下片则写雨后的景象和雨后的感悟。“料峭”,风寒貌。雨过天晴,春风微寒,吹醒了作者的酒意。抬眼望去,夕阳从山头斜照过来,仿佛是在迎接风雨后归来的作者。

作者在雨中吟咏徐行,处之泰然,雨停之后,反倒觉得寒冷。这是写实,也是对人生遭遇的感受。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浪,总会给人以悲欢苦乐等不同的体验。于是,当山头的斜阳拥抱作者时,作者有了异常温暖的感觉。这也正如我们常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却相迎”,将阳光拟人化,让它有了人情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再回头去看刚才雨打风吹处,已经是烟消云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萧瑟”,风雨声。这里双关自然界和人生,暗寓苏轼在那场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波中的感受。经过暴风骤雨,得来的常常是轻松平静。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途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归去”,可以理解为“身隐”,挂冠而去,隐于江湖,这样就可以彻底摆脱仕途的纷扰。但这只是一方面。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心隐”。白居易诗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也曾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心隐”的境界。“无晴”,是对先前为斜阳而欣慰的情绪的否定和反省,也是作者思想的再一次升华。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折光。苏轼自己也非常喜爱,晚年被贬谪海南时,他在《独觉》诗中原封不动地加以引用:“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 解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尤以其展示的性情气度胸怀取胜。从偶然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和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是苏轼哲理词的特征。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待世界,则世间万事万物无不蕴含深意。有人称这首《定风波》是“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价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定风波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
    大师上课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教案
    选修 定风波 教案1(鲁人08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人教版高一必修)
    《定风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2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实录
    定风波(六年级)(二)二次备课(单…
    《定风波》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
    《定风波》教案设计
    《望海潮》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教案
    特级教师《定风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
    《定风波》教学实录 1
    《定风波》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定风波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
    课 文 精 讲:《定风波》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教学反思1
    《定风波》教学反思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 定 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学…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录
    《定风波》(苏轼)教案
    苏轼《定风波》赏析
    辛弃疾《定风波》宋词鉴赏
    个性的魅力——宋苏轼词《定风波R…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人教版高二必修)
    古诗文阅读 知识讲解 《定风波。莫听…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蕴探…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译文)
    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鉴赏
    《定风波》.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古意今写---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赏析
    知人论世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