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告诉我们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就如作者虽然身体残疾,但志不能残,应该坚强地活着 五、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答: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 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板书设计: 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 ∣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 荒芜但并不衰败(身残志坚,坚强地活着)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里,他回顾了残疾之后的心路历程,写出了自己“涅槃”的经历,写出了对生命的参悟,写出了激励生命的人间亲情。地坛是作者第二个生命的摇篮。
教学本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学会有价值的人文阅读。第一要“沉下去”:融入文本,与作者同步,感受作者对生存、生命的参悟过程,对自己的拯救过程;第二要“浮上来”:将阅读的共鸣和撞击表达出来,提升对生命的认知水平,增强对人生挫折的抵御能力,激发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这是一篇值得品读的文章,建议用两课时教学。
一、文本理解
1.美读视听,融入文本。 (1)视听: 用配乐朗诵将学生引入文本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中,在视听时将引起共鸣的关键词、句、段做记号。
(2)把握: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两条线索:一是给予作者生命支撑的景——地坛;一是给予作者生命支撑的人——母亲。通过复述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和作者的情感世界,明确作者生命的精神家园所在。
2.精读品析,深入文本。 (1)精读: 第一部分重点精读三处景物描写的文段:第2自然段——写地坛的古老苍幽,草木的茂盛自在;第5自然段——写充满生机和不懈劳作的小昆虫;第7自然段——六个“譬如”的联想描写。
第二部分重点精读第2、3、8自然段,找出对母亲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处。(送——忧——找)
(2)细品: 从景物描写中品味作者的心路变化:地坛的古老苍幽,草木的茂盛自在让失魂落魄的作者看到了时间和自己的身影;园子里充满活力且不懈劳作的小昆虫让心趋平静的作者感到生命的坚忍和价值;而六个“譬如”的描写已饱含作者对生命、生存的理性而深刻的透析。
从人物描写中品味深沉、坚忍、伟大的母爱给予作者巨大的感动、支撑和反省。
通过以上品读,深刻体会作者在生命最艰难时寻找活下去理由的心路历程,体会他的感悟和感恩。
二、评价借鉴
1.资料集锦: 在对文章有了较为深入深刻的解读之后,再集中介绍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比如《随笔十三》《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老屋小记》等等;介绍各家对其创作内容、风格、特色的点评,让史铁生的形象在学生的印象中立体而丰富起来。
2.见仁见智: 这是对文本阅读的提升,也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学会点评文本,学会感悟生命,学会战胜挫折。
参考话题:(1)与史铁生对话
(2)由史铁生想到的
——备课资料——
1.参读网上王蒙与华中师范大学师生见面时对当今文坛六位热门人物的点评。
2.蒋子丹《宁静的史铁生》
3.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光明日报》2001年3月28日)
——扩展阅读——
《随笔十三》(史铁生)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