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把握文意,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沉思;体悟珍爱生命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文章整体思路;领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我与地坛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读结合
教学手段:电脑演示,结合讲读板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
1、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能够“扼住命运的喉咙”,与命运抗争,在他双耳失聪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和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个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幻灯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体验。
2、介绍作者
史铁生: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69年去延安插队,72年双腿瘫痪返北京治疗,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作品。
二、阅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线索
1、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母亲
我们可以给前后两部分用联合词组命一个题目:
明确:
(一)我与地坛
(二)我、母亲与地坛 ( 板书)
2、课文中第一处出现包含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明确: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切入口)
三、阅读分析第一部分
1、思考回答:这一句里说“我”是“跑”去的,真的吗?作者是怎样去的?
明确:不是;坐轮椅去的
2、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3、作者为什么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文的回答。
明确:“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4、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回答。
明确:“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境况,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
5、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
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蜜蜂、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满园中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声音。)
6、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答。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7、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扩展]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
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使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活着,在与自己!
四、鉴赏语言,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1、作者双腿残废后第一次进入地坛,当时的地坛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剥蚀了——琉璃
淡褪了——朱红
坍圮了——高墙
散落了——雕栏
这符合当时作者怎样一个心境呢?
明确:“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再问这样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2、 读第五段鉴赏“仅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总:园子里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明确: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下,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 读第七段,赏析六个譬如
提示:六个譬如写出了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该好好活下去。
明确:景物描写,实际上是对人生、对世界的解读,写出了生命的永恒。
五、小结
谁能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在青春年华突然瘫痪的史铁生的心情?(消极颓废、失魂落魄等)后天残疾比先天残疾更加令当事者痛苦,可能昨天还意气风发,今天就突然被抛出了正常生活的轨道,昨天还和朋友说好一起散步,今天就突然没有了双腿(“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让我残疾了双腿”)……许多人在这种打击下常常会精神崩溃(史铁生“失魂落魄”“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作者来到地坛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切骨之痛。地坛的“荒芜而不衰败”,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知道了自己的最终归宿,作者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谁也摆脱不了一死,那么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的活着。(地坛/自然界的启示)
六、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撅、恪守、坍圮、熨
2、预习下文,找出表现母爱坚忍伟大的地方(句子)
教学后记:
二
教学课题: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学习第二部分;感悟母爱的坚忍伟大
教学重点:(分析借鉴)珍爱生命、体验母爱;展现内心世界的“轮椅视角”
教学难点:我、母亲与地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读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电脑上课
教学步骤:
一、珍爱生命(回顾、导入)
上一课时,讲的是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给了作者什么的启发?地坛是“荒芜而不衰败”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却内涵着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包蕴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归根结底作者解决了一个为什么生的问题,接下来作者将视界越出自身的范围,去看别人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也就是要怎样活。
二、体验母爱——读第二部分,分析鉴赏。
(一)快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是什么难题吗?你曾无意中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给母亲出过难题吗?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