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
总“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分: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
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
从理智上讲,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地坛给了作者为什么生的启示,那么作者从母亲的命运和活法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讨论)
明确: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过了她自己的命运。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重压。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修论公道”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地活下去。(启示)
史铁生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仍给命运,并且将永远带着对母亲的怀念,背负着母亲的期望,继续探索他的人生之路。
(二)齐读最后一段
分析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明确: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第一部分的分析讨论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的长时期静思,参悟人生的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作是他心灵求索的轨迹。
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三)小结第二部分
文章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理解,母亲深沉而不张扬的爱,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
三、丰富的内心世界
残疾人因为客观的缺陷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与外界交流,他们或行动不便,或看不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或听不到大自然的美妙天籁,所以残疾的人更善于和心灵对话,与上帝私语,这就构成了史铁生独特的轮椅视角。在这种视角中作者多虚写少实写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白,长于议论抒情。
四、全文小结
1、思想内容:在史铁生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带着感情,“物我相融”他用心灵来观照一切。对于母亲的爱,更多的也是通过描绘内心感受写出来的。这些是我们在今后作文中要学习的,生活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还不够丰富。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对“苦难”及“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怎样活?
2、艺术特色:语言饱含哲理,情、景、事、理契合,形成含蓄的美感愉悦。
五、板书 生
荒芜——残疾自伤 命
地坛 的
我 生机——走出“轻生” 意
与 义
地 母爱:理解和希望
坛 追忆:思念和痛悔 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