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自传
|
16 鲁迅自传
鲁 迅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
事件(主要活动)
|
原因
|
一八八一年
|
出生
|
|
十三岁时
|
辍学回家
|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
十八岁
|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
|
大约过了半年
|
改进矿路学堂
|
|
毕业之后
|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
|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
两年后
|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
二十九岁
|
回国
|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
(刚),回国
|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
|
第二年(1911)
|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
|
绍兴光复后(1912)
|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
|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
|
一九二六年
|
做厦门大学教授
|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
|
一九二七年四月
|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
|
一九二七年九月
|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
|
一九一八年
|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肘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鲁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 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另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源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及编辑的不算外,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记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张村田
鲁迅
导 学 平 台
[课标要求]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3、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4、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扣自传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要通过阅读课下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的推断,揣摩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同学们在诵读全文的过程中,要细细品味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感知鲁迅的人品。随时补充与文章所提到的内容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料,更好地了解鲁迅其人其文。为了进一步掌握自传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练习写自己的传记,并且当堂训练,相互取长补短。
[整体感知]
这篇自传写于1930年5月,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过了54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坎坷波折。但是,在这篇千字左右的自传里,鲁迅却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经过、著述情况,看不到一丝他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先生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文章的每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这篇人物传记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每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解惑:第一段,写作者的少年时代。第二段,作者叙述了自己从18岁到29岁的经历。第三段,叙述作者回国后的情况。第四段,自述创作经过。
质疑: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先生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解惑:
年 代主 要 活 动
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人家。
1893年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
1898年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定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回国。
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在绍兴中学做教务长。
1911年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至1927年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质疑: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解惑: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质疑:这篇人物传记有什么特点?
解惑::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详略得当;④语言简劲,感情含蓄深沉。
[语言揣摩]
1、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到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这段话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谋生艰难的地步。从“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绝了”,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但先生却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研究课题]
这篇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更好地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事迹,在全班召开“鲁迅研究会”,与同学们共同交流。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根据课下注释和具体的语境,揣摩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全文的结构,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知鲁迅的人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文章内容详略得当,语言简练,感情含蓄深沉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形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绍兴( )乞食者( ) 筹办( )段祺瑞( ) 呐喊( )
厦门( ) 浙江( ) 亲戚( )衰落( ) 学籍( )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译 浙 师 威
籍 幕 衰
绎 淅 帅 戚
藉 慕 哀
泽 渐
二、语言积累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学力:
生计:
乞食:
筹办:
幕友:
变故:
三、问题探究
1、“……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提示:“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
(提示:“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
3、鲁迅先生为什么决定弃医从文?这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提示: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先生决定以手中的笔写文章,来唤醒并教育愚昧落后的民众。这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4、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提示: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还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5、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按各种分法为本文归类。
(提示: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四、欣赏评价
这篇文章文字简练,语言朴实,感情含蓄深沉。从文章中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五、朗读背诵
这篇文章是自我介绍性的文字,因此语言比较平实,没有一点夸饰,即便是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生平大事,或是遭遇到的童年挫折、反动政府迫害,也着笔轻淡,力避主观情绪的流露。认真朗读,细心体会。
六、拓展阅读
我认识的鲁迅先生
巴 金
①像先生这样懂得所谓“人情世故”而且知道旧社会很深的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能够跟年青人做朋友而且有亲密的关系呢?
②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的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的是,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青人做朋友,跟年青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青,而且跟年青人一样地纯真。
③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④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陕西、厦门、广州,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自动地替孙伏园打铺盖卷。这一类帮助年青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⑤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地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摘( )一个年青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终席便拂袖而去。这个年青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⑥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的。
⑦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年青朋友都这样深切地关心,所以在柔石等五位烈士牺牲以后,他会写出像《为了忘却的纪念》那样充满悲愤的文章。
选自《初一语文课外阅读新编》
探究建议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
2、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和年青人做朋友?(用原文回答)
答:
3、第③段在本文的作用是什么?这段话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是什么?
答:
4、在第⑤段的括号里填上一个近义词。
答:
5、第⑤段,“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终席便拂袖而去”一句中“拂袖而去”写出了鲁迅什么心理?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
6、第⑥段中“很自然地”怎样理解?
答:
7、第⑥段头两句话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
8、如果重新给这篇文章拟个题目的话,你想要拟的题目是什么?
答: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堂实录和原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鲁迅自传,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
下一篇文章: 第一千个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