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 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 语句。 (附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 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 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 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 (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 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 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 (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 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 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 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