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讲座:第一册识字教学谈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编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四部分。其中“识字”全册共8课,分两次安排,每次学4课,独立成一组。“课文”全册共20课,5课为一组,编成四组。为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和课文后有练习题。每组“识字”或每组“课文”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每个园地后安排一次“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书后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写其中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归类识字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特点:
第一册人教版教材的识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归类识字部分识字,要求认105个字;三是随课文识字,要求认225字。其中归类识字共8课,分两次安排,共认识105个字,会写29个字。归类识字形式多样,识字环境的文化气息浓郁,意蕴深厚,较好的体现了识字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1.在韵文中识字,感受古典的语言美
如安排了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作为第一课的识字教材,承载的当然不仅仅是认读12个生字书写3个生字这样的任务,简洁的字词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优美的意境带给学生无穷的美的感受,而朗朗上口的韵语诗句传达着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相类似的课文还有《比一比》,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汉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
2.按造字规律识字,体会古老的汉字美
《口耳目》一课的编排体现了编者强烈的汉字文化意识,可谓匠心独运。一幅小鸟图、一个甲骨文汉字“鸟”、一个现代汉字“鸟”,这中间浓缩的是汉字几千年的变迁,渗透的是汉字象形的造字规律,隐隐传递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相似的还有《日月明》一课中“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会意字的造字规律。
3.生活情景中识字,领略真实的汉字美
《在家里》、《操场上》、《自选商场》、《菜园里》等课文通过插图和文字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时代生活等,拉近了识字与孩子生活的距离,更容易让孩子喜欢识字,愿意运用汉字。如安排了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在家里》,通过认识家中物品学习汉字。反映学校生活的有《操场上》,通过认识各种运动项目学习汉字。反映时代生活的有《自选商场》。反映农村生活的有《菜园里》等。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效率更高。
要求认识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任务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这些字,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记认汉字的偏旁,更不要求对合体字的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创造机会,反复再现,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借助图画或词语理解字(词)义。
在识字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养成浓厚的识字兴趣。下面具体说说要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建议:
认字方面:
1、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核心是准确把握两类字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把握不准,如果是把要求认识的字当成要求会写的字去教,提高要求认识的字的教学要求,不仅加重课业负担,疲于奔命,而且造成“认”“写”相互掣肘,必然导致该认的不巩固、该写的写不好的结果。
老师在思想上要十分明确: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搬个地方也还认识,没有其他要求;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体了解意思,并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指导学生认识要认的字时,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分析、识记字形,在这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时间,
结果呢,认字的巩固率并不理想。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严格按课标关于两类字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把时间、精力以及教法的改革用在刀刃上。
2、对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要尽量做到认得快,不回生。
一是第一次指导学生认字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如,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有的老师在教《操场上》一课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教学;如教《菜园里》一课时,让学生看各种蔬菜和蔬菜上的标牌,看看、摸摸、读读、认认,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教学效果很好。
二是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识,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认字之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学生认字,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边学,一边丢。要重视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比如,同位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比如,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比如,教师自编句子、儿歌、谜语,在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总之,认字教学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上,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
三是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字和已学过的字之间的联系,找到识字方法。这样既扩大了认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认的字。一学期认识400个汉字是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外,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如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自制“认字乐园”,随时将课外认的字剪贴成册;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自制“识字袋”,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认字;有的老师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有的老师每周设立“识字交流时间”,一周围绕一个专题(如,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姓氏、文具、玩具、用具、电器、商标、广告、路牌、书籍报刊、影视节目、热门新闻),交流识字成果……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有激励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不断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学生,在这方面都有令老师、家长吃惊的表现。 3、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要认识到汉字学习
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巩固,以帮助学生完成识字任务。 写字方面:
要求会写的字,在拼音部分没有安排。从识字(一)开始,在识字和课文部分,每一课安排3—4字,全册共100个。其中归类识字(一)(二)中有29个。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写字。因为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学生写字的质量不容乐观。如,有的老师认为指导写字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把指导写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习惯用课件指导写字,板书范写渐渐在写字指导中消失了。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一
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电脑时代仍需要写好字,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那么,如何加强写字指导呢? 1、详细指导写字,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一年级是起步阶段,一定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了解书写汉字的笔顺规则,写好每个笔画,每一个汉字。 写字指导一定要到位,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边讲解边板书示范。而后让学生先描后临,发现问题,再作指导。力求使每个学生不仅把字写对,而且写得端正、整洁。本册教材只要求学生写100个字,既体现了“多认少写”的思想,又反映了编者在写字编排上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训练的良苦用心。 2、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不要集中在一节课上完成写字。 3、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写字、执笔姿势。 4、写字练习要体现弹性。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要注重质量上的要求。写字练习也要体现自主。学生自己觉得会写的,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多写几个。只要能达到一定质的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三)识字教学具体策略
人教版低年级课标教材识字部分虽然编排特点鲜明,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多变,识字量与以往相比又大大增加,实验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识字量增大了,课时又非常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成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识字?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总结了如下经验:
1、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学生对汉字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如何避免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呢?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果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总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融人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操场上》一课,教师利用一段拍自学生课间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景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菜园里》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菜园图,创设一种卡车开进菜园的情境,教室里摆放着各种蔬菜
和相应的词卡,让学生下车摸一摸、看一看这些蔬菜,认一认词卡。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识字活动自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识字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实验教师在这方面可谓绞尽脑汁、不遗余力。(1)游戏识字。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如果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识字大闯关”“走迷宫” 等。(后面我会具体介绍一些游戏)(2)猜字谜。教师可以把一些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如“三横三竖三撇三捺(森),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等(3)编字诀或儿歌。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编一些帮助学生识记,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编一编。如“一撇一捺要分家,两笔写成八八八。”“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下面一个秃宝盖,‘几’字一加光明到。(亮)”形体动作识字。某些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记忆字形。如双臂伸直、双腿并拢,就是一个“十” 字;再打开双腿就是一个“大”字;站直了打开右臂就是一个“卜”字等。(4)想像识记。低年级的儿童擅长形象记忆,学生联系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有助于识记字形。如识“夏”字,学生联想到百叶窗。
3)教给识字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自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异。但是汉字作为音形意的结合体,又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中国古代就有六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有90%以上,其余的基本上属于象形、会意、指事三大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如象形字是由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来的,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象形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类汉字。形声字都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而且这些字的声旁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根据字意的不同来匹配形旁,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加偏旁、减偏旁和换偏旁等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积累识字的方法。
4)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就识字量来说,有的学生学前识字量就达200多个,有的学生学前识字量却只有三四个。而且,不同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同,其学习速度、学习进程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进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识字的乐趣,获得识字的成就感。如对识字有困难的学生,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的评价:“你错了!”“你怎么又没读对!”而是提醒学生说:“看看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声调是几声?”“我还没有听清楚,请你再读一遍,不要害怕!” 甚至有时反复纠正,学生也不能读准时,教师就让这个学生对着教师的耳朵读一遍,当然学生还是读错了,但是教师却大声宣布:“你读对了!”过了几天再找这个学生读,学生基本上都能读对。
2、如何有效应对学生识字回生的现象
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识字回生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过程。问题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识字过程中出现的回生现象。
1)及时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有一定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构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趋于平衡。因此,为了避免识字回生现象大量发生后难于补救,复习应该及时。教学实践证明,采取行动及时复习学生的识字成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用结合是预防识字回生的良方。
大量识字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尽早阅读铺开道路,而识字的同时进行同步阅读又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推荐学生阅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朗读背诵古诗或儿歌等途径,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学生的识字巩固程度和识字能力、阅读能力都会明显提高。
3)适当控制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遗忘的进程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如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序列结构、学习的程度等等。因此,适当控制识字速度,不要过分贪多求快;适当控制学习的程度,尽量避免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学习程度一般以150%为宜;复习巩固的形式多样,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应对识字回生的现象。
3、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识字材料,如学校的标语、宣传栏,家里购视、报纸,街上的广告、牌匾等,都是学生随时可以利用的识字资源。
1)激发学生随时主动识字的意识。
学习资源无所不在,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学生如果对这些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具有主动识字的意识,周围的环境再有利也是枉然。识字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正面引导,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自觉性。如出示生字后让学生自己先认一认;对于学生已经认识的字,教师就趁势追问“你是怎么认识的?”或“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识字方法和识字成果大加赞赏。这样,受到表扬的学生识字的劲头会更足,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受到鼓励。
2)提供学生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
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被激发以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现、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建立“识字墙”“识字门”“识字乐园”“识字擂台”“识字储蓄罐”等。激励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增加识字量,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4、如何把握要求认识的字中的偏旁教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识字有两种要求:一种是要求认识的字,即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一种是要求学会的字,即“四会”,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以往,人教版教材偏旁教学都是随着要求学会的字出现,新偏旁不仅要认识,并且还会在写字的过程中加以巩固。因此教师操作问题不大,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好。现在课标教材把认识新偏旁的任务归到要求认识的字中,教师有些不太适应,学生对偏旁的认识也不够到位。如何在不违
背整体识记的原则上落实偏旁教学的任务呢?经过研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即时处理,就是当新偏旁出现时就要求学生认识。如《操场上》要认的“打、拔、拍”三个字中的“提手旁”,“跳、跑” 两个字中的“足字旁”,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共同点再认识偏旁,也可以是教师先提取新偏旁教认,再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他的字里也藏有同样的偏旁。另一种是延时处理,就是新偏旁的掌握并不要求一步到位,等到认识几个相同偏旁的字时,再要求学生掌握偏旁。如认识了“冷、次”“沙、江、游、流”“还、远、进、边”后,再分别落实“氵”“辶”“冫”,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偏旁的认识,还或多或少能了解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同时也便于教师灵活掌握。
(四)具体要求和设计思路:
下面按照识字课的顺序说说每节课具体的要求和设计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