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关系 严重后果 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000年中 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数据 数千年前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后来 含沙最大 是长江68倍 查资料 原因 气候变寒 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 森林草原 治理 保护森林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语文实践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11 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教学两例 教法一 自读自悟做中理解 南京朱瑛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