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教案
|
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实例和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一语文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综合性学习设计:亲 近 昆 虫 世 界 |
下一篇文章: 答谢中书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