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 望 既望 属 白露 所如 所知 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 和 袅袅 缕 嫠妇
舞 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愀然 正襟危坐 固 匏樽 属 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 (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两段 2,翻译这两段 3,预习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 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
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 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 听众:全校教师
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生:大声的背诵.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 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 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 生:1,盈虚:盈,满;虚,缺. 2,消长:消减和增长. 3,盖:表示假设语气. 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 译成"无尽的宝藏". 5,适:享有. 6,肴核:菜肴和果品. 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 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 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 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不会翻译了. 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 好,你继续翻译. 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 生:在舟中.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 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 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 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 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 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生:饮酒 乐甚.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 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 生:因为一个客吹箫. 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 生:因为"[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