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组图]《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生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学生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教学理念: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质朴生动语言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及分析人物时体会情感。
1、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
教学思路:
    本课可按以下几种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诵读课文为主要任务。此思路如有安排预习,可以一课时完成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
2、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全文共七自然段,各段的内容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采用逐段分析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本文在语言、修辞、详略等方面颇有特色,可以围绕这几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最后落实于写作的实践运用。
4、综合以上三种思路,这样教学容量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若按“诵读课文----分析鉴赏”这一思路,则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本课件正是以这一思路来设计的。
辅助手段:
本文可采用的辅助手段较多,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思路选择。如:
播放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MP3或电影片段),或播放美国动片《花木兰》片段导入。
采用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为剪纸)为投影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剪辑播放香港电视剧《花木兰》片段等,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对照。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下来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些什么。
2、点击“资料”,链接展示32—39页的内容。 主要有木兰像  木兰祠  豫剧  京剧  连环画  电视剧  动片  书法作品  木兰扇(拳)等。
中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简介内容如下:
32页: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
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33—34页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
35页: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艺术成就极高。 本页图片为火花和邮票构成。.
36 页:连环画及民间连环
37—39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花木兰的事物或艺术作品?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电视剧 、动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等。
40 页: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可能是你没想到的吧?
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3、小结: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电影、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
注意这一点: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木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
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两位哈姆雷特呢!

二、诵读
㈠学生诵读
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学生朗读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2、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
①正音       点击“读写”,链接演示课件第44—61页(为方便使用链接较多)
②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著裳   扑逆迷离    帖花黄
3、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
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点。(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
4、全体同学自由默读全文,请认真准备,因为老师将发出“挑战书”:默读之后,我们再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诵读全文。老师将挑战这位同学,看谁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当评委,好不好?
5、㈡教师诵读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
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定能博得学生满堂喝采)
㈢学生品评:
请学生评价教师刚才范读课文的优缺点,多肯定学生的见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范读中大多数的优点都能被学生点评出来)。如有较大的出入的,可提出全班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明确较好的读法(当然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
运行中点击POWERPOINT右下角的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读书及品评
㈣全体齐读,赏析品味
三、概括要点
1、 复述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2、概括要点
(在复述的基础上)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
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
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3、小结:了解情节,有助于我们下堂课进一步分析课文……
四、背诵课文
参看板书(课件第20页),了解全文大意,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五、课外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完成1-2题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作业本》课堂巩固题5~9 
                              
第二课时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齐读或试读全文)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认识”了花木兰,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木兰诗》。
二、详略分析,挖掘主题
以下问题的设计,纯属抛砖引玉,上课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建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我们上节课(昨天)已熟悉了课文的情节,(以多媒体出示上堂课学生概括的每自然段意)    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课件出现以下板书内容)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鼓励学生讨论。
2、200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上就印有全文,(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的四张图案)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  观察这四枚邮票,上面的文字大体上是按照什么来安排的,你看出来了吗? 
邮票上也分出了段落,甚至可看出详略分布来。瞧瞧,与我们所确定是否一致?
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第二项
明确:图一:木兰纺织   (略)
图二:木兰从军   (详)
图三:木兰征战   (略)
图四:木兰还乡   (详)
这四枚邮票是按课文的情节并以时间为序安排。
4、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
提问后放映演示课件第12页并点击鼠标,出现问题:
略写的第一段“停机叹息”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6页答案。

第四段“征战沙场”,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7页答案。
第四自然段略写的这几句诗文,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讨论明确: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英雄之勇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功勋之巨
还为下文的侧面描写诗句“策勋十二转”“不用尚书郎”埋下伏笔遥相呼应。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及赫赫之功。
评:这是全诗中语言最为凝练的部分。(板书)这正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看看这一段与上下是怎样衔接的?读---------悟(前过渡后顶真)

5、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放映演示课件第14页,点击“详略与中心”,链接到25页答案。
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另外还可以利用邮票图案(这图案来自于对课文文本的充分挖掘与深刻理解),明确这几幅图案主要交代了什么?(文字与形象的交流!)
图案:交代身份(人物)、点明变化(女变男)、事件、英雄气概、儿女情怀(性格)
《教参》91页 6 中四种主题均可出示,让学生讨论认可,说说理由,不求标准答案。 课件中的“中心”是教师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那么木兰诗作者略写木兰征战,详写了应征、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也就是说详写是未曾开战前后时的内容,从这可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突出)怎样的主题(中心)?探讨一下:
提示:注意出处是《---------------》,乐府诗实质是民歌
      作者应是-----------------,战争的受害者往往是-----------------。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老百姓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追求。
链接到25页“质疑2详略/中心”出示答案
三、质疑讨论,分析形象
 “质疑”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当然也可参照以下问题进行.
1、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成语你知道哪几个呀?能造句吗?  
放映演示课件第15页  学生造句后,再出示例句。 
2、怎么理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 ,然后链接到29页  讲解“互文”之后,返回课件第16页继续探讨
3、8、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找出来,试着说说其表达效果。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第二项
4、木兰是以什么身份从军的?讨论一下看看全文哪些情节与这身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情节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明确:勤劳善良、忠孝两全、淡泊名利、热爱和平、谨慎机警、坚强勇敢、英勇善战
提问:如果离开这一身份,全文大多数情节是否还有存在意义?
明确:木兰是以“女郎”的身份代父从军的。如果早知木兰是女郎就什么戏也没了!
5、伙伴的“惊忙”“不知”表现了什么?
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才能)及谨慎机警的性格特点。
四、课文小结
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一项
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的人)”来评价一下木兰。
1、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叙事诗。它叙事生动,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无论情节、人物形象,或是民歌特有的语言风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因而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2、提问: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木兰仍为世世代代人们景仰的巾帼英雄。请你说说,木兰这一传奇人物“奇”在哪里?从她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思想品质?   
  右箭头连接---20页情节与性格,分析后返回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二项
由此可见,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特殊的形象。这也是木兰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3、提问:这堂课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试着说说吧。
4、全体有感情地齐读或背诵全诗,再次赏析品味。
本文属于叙事诗,请同学们不要看原文,回忆一下课文都写了一些什么事?不要求按顺序说,可以相互补充。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四、拓展想象(写作训练)
放映中点击“拓展”,链接演示课件第18页
点击右上角“拓展延伸”可以连接到文档《千秋家国木兰情》.
1、观察邮票(投影式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第4枚图案),试将“木兰还乡”部分进行改写或扩写,要求充分发挥你那丰富的想像,别忘了注意细节描写。
2、教师口头范文(引出开头之后,如有学生跃跃欲试,可将“接力棒”传之┅┅
3、学生练笔---读---评      (如时间不够,可作为家庭作业)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五、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已完成1-2题
3、把课文编成故事,说给邻家的小朋友听。
4、多渠道收集我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英雄的事迹,在“我也追星”活动中交流。
演示课件第19页第二项“再见”

教学反思:
a)以“读”贯穿整节课,生意盎然。
b)利用国家名片----邮票来促进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将重难点突破并落实,无疑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c)努力凸显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主要集中设计于第二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分析形象、质疑讨论,这需要学生充分预习且形成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实现。
d)利用第4枚邮票上的图案,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从而进行思维想象扩展练习是成功的,实现了美术(剪纸)与文学(诗歌)的联姻。
e)备课仓促,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2005-4-30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诸多元素中是居于第一位的。《木兰诗篇》的创作遵循歌剧创作的规律,以音乐结构统领全剧,把故事与情景巧妙地包容在序曲与四个乐章的音乐结构之中,这种创作模式在此前尚不多见。

  作品的序曲,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着浓郁中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并以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展现着作曲家起伏叠宕、纷繁

变化的乐思,哀婉的女声合唱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悲慨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与理性的思索。

  第一乐章“柔板与叙事歌”,以柔扳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柔肠百转的女儿情怀,以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

  第二乐章“快板与梦幻曲”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情景,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式“战场四季”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第三乐章“酒歌与思乡曲”则以膘悍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酒歌合唱表达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以深情的思乡曲抒发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真切感人的女儿情怀,彰显她立下赫赫战功却不慕荣华,甘愿回归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

  第四乐章“俚歌、安魂曲与终曲”则以“木兰诗”中有关的章节和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表现乡亲们迎接木兰凯旋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和木兰以女儿装扮与战友们重逢时谐谑生动的戏剧性情景与盛大的婚礼场面。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插入喜庆的音乐空间,木兰与战友们在最欢乐的时刻想起战争中死去的伙伴不禁思绪万千……一曲充满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人类之爱的终曲《和平颂》以恢宏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上述按照音乐的规律编织剧情的作法,使得音乐得到了极大自由驰骋的空间,作曲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得以尽情地挥洒。全剧之中除了为营造第四乐章“安魂曲”的音乐氛围使用了一段诗剧般的独立韵白之外,没有一句脱离音乐的语言与对白,音乐真正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主体。作曲家将人物内心世界感情的抒发,放在由音乐铺成的戏剧性支点上,因此,大段的咏叹调与重唱都写得极富光彩与感染力。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艺术表演形式与舞台样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该剧融汇了交响音乐、歌剧、音乐剧、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这一个”。该剧的导演高牧坤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程式,还对大型现代歌舞与其他多种艺术门类进行过多方探讨与研究。他与舞美设计师苗培如和灯光设计师沙晓岚一道,在将交响乐队与人物化的合唱队全部摆放在舞台上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可移动的大型摇臂平台,在舞台上成功地扩展出多个如行云流水般互相连通的戏剧表演区,为演员的表演调度、情绪性的舞蹈场面的展示拓展出自由的空间,使这台演出具有着不拘一格的独特舞台样式,看来令人耳目一新。在演员表演的处理上,导演还将传统戏曲中的表演程式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演员颇具现代感的表演之中,使得整台演出具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彭丽媛演唱的《木兰诗篇》为作品的成功注入了无穷的激情与活力。在《木兰诗篇》排练与演出的过程中,她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感动。多年以来,彭丽媛对艺术的执著与不断进取的意志使她的歌唱艺术一直处于青云直上的态势。以致每过一段时间再来聆听她的歌唱的时候都会给人以新的惊喜、新的触动。近几年彭丽媛在拓展民族声乐的表现力方面又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和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她的歌唱已渐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木兰诗篇》的演出中,她的表演真切感人,她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显示出扎实的表演功力。如在第一乐章中木兰出场时的亮相和告别父母时甩抖蓬的动作都那么英姿飒爽、光彩照人,每场演出时几乎都会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而第三乐章她在木兰于病中试探刘爽对自己情意的一场戏中,又把一个渴盼爱情的痴心女子表演得满面羞涩欲言又止,举手投足恰到好处。在剧中,彭丽媛的演唱情真意切、字字珠矶、上下气息贯通、强弱抑扬自如,充满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演唱第三乐章中心唱段 “我等着你……” 一句的高音“C”时,她晶莹剔透带有头声色彩而富于穿透力的高音,充分展示出她作为当代最具实力歌唱家的风采。可以说彭丽媛的加盟为这部作品的成功增添了可靠的保证。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组图]《木兰诗》教学案例,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杜甫诗三首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傅雷家书两则
    故乡
    孤独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心声
    观潮
    语文学法指导
    都市精灵
    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
    大道之行也
    陋室铭
    爱莲说
    大自然的语言
    说“屏”
    故宫博物院
    苏州园林
    桥之美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中国石拱桥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教学设计
    治水必躬亲
    从小就要爱科学
    治水必躬亲
    《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2)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
    核舟记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
    当“海盗”去  随堂练习
    “海盗”生活  随堂练习
    洞中历险  随堂练习
    七年级(上)语文综 合 检 测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训练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
    多一些宽容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在太空中理家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蓝蓝的威尼斯》教学教案
    墨池记
    《夏之绝句》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
    活板
    敬业与乐业
    背影
    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录音新闻》
    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
    15闺塾
    《守财奴》教学设计
    以“点”带“篇”剖《促织》(第二课…
    小狗包弟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高三作文教案:爱生活,爱读书,爱作…
    秋水(说课)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林中小溪
    沁园春雪
    画山绣水
    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
    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
    致橡树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名著推荐与阅读——关于《钢铁是怎样…
    三峡
    《谈生命》教案
    《广告词的赏析与写作》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
    八年级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怎样搜…
    八年级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走上辩…
    八年级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莲文化…
    八年级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让世…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
    陈涉世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背影
    小小说写作指导
    《“病从口入”和“食物相克”》
    谎言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
    蓝蓝的威尼斯
    《汤姆•索亚历险记》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智取生辰纲
    范进中举
    香菱学诗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出师表
    词五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小石潭记
    阿里山纪行
    美丽的西双版纳
    苏州园林
    幽径悲剧
    致橡树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登高》教案设计
    智取生辰纲
    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考场作文快速拟题》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
    《世说新语》两则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留住心灵与美交融的瞬间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
    悠悠茶韵—初识茶文化
    《我的老师》说课稿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
    茶馆(节选)
    三块钱国币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教案设计一例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编写寓言
    说真话、抒真情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兵车行
    蜀道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
    《海燕》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状物
    《山中访友》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写传记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
    我的老师
    作文教学:留住心灵与美交融的瞬间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解读寓言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一单元记…
    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二单元写一…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三单元描…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四单元写…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五单元编…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七单元我…
    将进酒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说明事物
    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仿写诗歌
    《我改变的事物》教案
    粤教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单元总览
    《往事依依》学案
    幼时记趣
    十三岁的际遇
    伟 人 细 胞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六单元改…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