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讲不可呢? 这让我不得不又把“教什么”和“怎么教”想了又想。"
是啊, 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个什么?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是教师自己定的,所以语文课比别的学科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更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也更有个人的魅力吧.. 顶部 开开心心 发表于: 2004/11/26 11:31am
下面引用由边城在 2004/11/24 11:49am 发表的内容: 铁皮说的话我一直在思考。 这首诗确实有很多值得讲的,但是不是我们觉得讲的就非讲不可呢? 这让我不得不又把“教什么”和“怎么教”想了又想。 我又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的课还是少了点文化色彩,如果能多读点书 ...
边城老师的课越上越好了,向你学习。 上面这番话我也有同感,新课程迫使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剥夺了教师的“知识垄断权”,教师亟待提升自己了。这堂课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收获一定很多。反思教师的行为,除了引导课堂讨论,该怎么样提点学生的思考呢?期待更多的老师来继续讨论。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12:07pm “反思教师的行为,除了引导课堂讨论,该怎么样提点学生的思考呢?期待更多的老师来继续讨论。”
谢谢开开心心老师的参与。 你提的问题,也正是我想到的。但我还没有成型的想法,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1/26 12:08pm 不仅仅是引导,老师还必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给予学生影响!这恰恰也是新课程中很重
要的一点。 顶部 臭虫 发表于: 2004/11/26 01:07pm 肤浅的分析:刘被遣是背了“莫须有”的罪名的,这才是令人伤感的地方。 提示: 刘第2段所说的"十三能织素---十七为君妇"和刘母13段"十三教汝织____十七遣汝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说明了什么? 看明白了,自然教学功底就不一样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02:00pm
下面引用由臭虫在 2004/11/26 01:07pm 发表的内容: 肤浅的分析:刘被遣是背了“莫须有”的罪名的,这才是令人伤感的地方。 提示: 刘第2段所说的"十三能织素---十七为君妇"和刘母13段"十三教汝织____十七遣汝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说明 ...
本人才疏学浅,一时不明白臭虫老师的话,请臭虫老师明示。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09:41pm [这个贴子最后由szw6998在 2004/11/26 10:02pm 第 2 次编辑]
第二课时,我觉得先让学生谈感受或提问题,老师梳理后,再解决,较好,毕竟这不是《冬天》那样较短的文章,;;二三课时似乎有点重复,如果引导好,可能会节省时间,就有了时间谈写法上的问题。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似乎没有走出文本,当我们的学生遇到类似的事,如何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10:02p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6 09:41pm 发表的内容: 第二课时,我觉得先让学生谈感受或提问题,老师梳理后,再解决,较好,毕竟这不是《冬天》那样较短的文章,;;二三课时似乎有点重复,如果引导好,可能会节省时间,
二三课时基本上没有重复。 因为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探讨,但老师没有做评价和引导。 第三课时一开始老师就评价并引导。
我就是从学生谈感受开始的。第一个学生谈了感受后,又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顺着那个问题阐述开去。 只是没有让学生把所有问题提出来。在教学上,我有一个想法,即可以根据学生某一问题然后呈扇形状张开,像网一样洒开,然后再收拢。但是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恐怕很难,这节课可能是凑巧学生提的问题让我感觉切入点很好,上的就得心应手一些(虽然没有教案)。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10:09pm 学习了你的观点,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10:18pm 课实际上已是相当不错,讨论是为了出类拔萃,我也觉得好像没有说透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7 07:43am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似乎没有走出文本,当我们的学生遇到类似的事,如何办?”
这正是本人难以突破之处,所以我说自己还要多读书。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7 07:44a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6 10:18pm 发表的内容: 课实际上已是相当不错,讨论是为了出类拔萃,我也觉得好像没有说透
确实,有些问题学生蜻蜓点水了。我也没深入进去。 但如果真全深入进去,恐怕真的如小燕子说的了,非10几节课不能完成:)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29pm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课,虽然本人还觉得不错,但也确实有不如意之处。 比如对文言字词的讲解就太少。 我的那个想法——可以根据学生某一问题然后呈扇形状张开,像网一样洒开,然后再收拢,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实现。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还要注意。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42pm 又粗枝大叶地把边城这课的、三课时看了一遍。内容上基本还是“兰芝为何被遣”和人物形象问题,这跟我们的教学重点一样,但是方法上更为灵活一些。边城真正是想依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有了更多生动的声音。我觉得边城这点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呢,就是把几个人物性格讲了一下,没有讨论。讨论的是,如果这故事发生在当代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果发生在同期的欧洲,又会怎么样?这些都是猜想。让学生随便说说了。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09:49pm 我说的走出文本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的学生长大了,成家立业了遇到了婆媳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办?逼离婚肯定是没有了,但婆媳之间的矛盾还是存在的,从本文可以得到有益的教训。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9:59pm 谢东方夸奖。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