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在上了这课之后跟铁皮交流时,他说他上的时候对焦分析很多很透彻,且很得意:)边城老师最好把这厮再抓出来让他继续交代~~”
是吗?那我得好好让铁皮回忆一下,并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材料,发上来。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5 07:49am “这样热闹的讨论过后,我还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毓君大哥,我也觉得少了点什么,你能帮我分析分析吗?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5 07:55a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4 08:10pm 发表的内容: 再引出“莫须有”这个问题强调作品和人物的悲剧性, 不明白,被遣是没有原因的?请指点“
因为从文本里看,焦母只两个理由,即“无礼节”和“举动专自由”。 但从文本中看,兰芝的话和兰芝母亲的话及焦的话,都说明不是这两个理由。 即便是无后,为何不把它当作是理由说出来,也是可以商量的。 如果是恋子情结,是嫉妒,那就更不是理由,完全是老太太的心理问题了。何况她也没有说出来,当然她可能是不好意思说。但是如果真是恋子情结,为何又要焦再娶?而且焦决意去死时,她还是说了要为焦求媳妇的。 凡此种种,都无法做解释,只能归为“莫须有”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5 07:57am “顺便批批摩西、边城还有铁皮等兄弟,归结为莫须有是不恰当的。同时说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瞎扯,因为上升期的封建制度下的产物,批判封建制度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正如刚建国时批判社会主义的不多一样。当然也不是说不能批判,只是文章小燕子以为另有隐情。因为再婚、娶“破鞋”,在文章中都发生了,可见似乎不是在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点,我以为可以再探讨。 小燕子说的似乎也有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5 07:58am
下面引用由摩西在 2004/11/24 10:28pm 发表的内容: 对这首诗过分强调情节的细节我以为本来就有些多余了,而且事实上文本的确也没有关于兰芝被遣的事实证据,归结为“莫须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悲剧的荒谬性。
摩西这话我赞同。 顶部 琼-30 发表于: 2004/11/25 01:39pm 课堂嘛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握住了新课改的大方向就够了。 学生的知识可不是某一节课全面掌握的。 这一直是我上课追求的风格,只不过是自已的文化底子太簿,达不到您这样好的效果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5 07:02pm 边城兄的课已经十分难得了,小燕子的发言是不说之说,是额外的补充而已, 一篇课文不可能什么都讲到。 顶部 董隆 发表于: 2004/11/25 08:51pm
下面引用由边城在 2004/11/25 07:49am 发表的内容: “这样热闹的讨论过后,我还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毓君大哥,我也觉得少了点什么,你能帮我分析分析吗?
毛主席说过,书要读三遍以上才有发言权。我刚好读了三遍,所以刚取得发言权。 我觉得在这节课里,生成还是比较到位的,教师的参与点拨也是很好的,学生明白了写了“什么”后,讨论了怎么样。“我也觉得少了点什么?”我觉得这节课里还缺少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叫给学生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言说的智慧。 比如,我觉得兰芝被休回家的原因,其实对这个悲剧来说,并不是非讨论不可的,因为这个悲剧已经发生,我们更要从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入手,也许能更深入一点。想到了一点,先说一点了。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1/25 09:41pm
兰芝与婆婆沟通不好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6 06:54am 古代的婆婆真幸福,可以驱逐儿媳! 呵呵,女同胞气晕了嘛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07:16am 课是有新意的课,但每一课时都有值得商量的地方,今天晚上再作一个详细的评析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07:43am “我觉得这节课里还缺少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叫给学生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言说的智慧。 比如,我觉得兰芝被休回家的原因,其实对这个悲剧来说,并不是非讨论不可的,因为这个悲剧已经发生,我们更要从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入手,也许能更深入一点。想到了一点,先说一点了。”
董老师的话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欢迎继续提意见:)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07:44a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6 07:16am 发表的内容: 课是有新意的课,但每一课时都有值得商量的地方,今天晚上再作一个详细的评析
我也觉得每节课都有值得商量的地方。 期待你的评析。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07:45am
下面引用由草在 2004/11/25 09:41pm 发表的内容: 兰芝与婆婆沟通不好
这一点文本里似乎没有体现啊。 顶部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4/11/26 09:48am
下面引用由董隆在 2004/11/25 08:51pm 发表的内容: 毛主席说过,书要读三遍以上才有发言权。我刚好读了三遍,所以刚取得发言权。 我觉得在这节课里,生成还是比较到位的,教师的参与点拨也是很好的,学生明白了写了“什么”后,讨论了怎么样。“我也觉得少了点什 ...
同意董老师的看法。如同数学教师强调一种数学思维,物理教师强调一种物理思维一样,语文课是不是也得强调一种语文思维呢?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可能后者更接近语文课的实质吧。 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命运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 并不完全受作者摆布。在本文中兰芝、仲卿为什么是这样的命运? 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讨论也许能更深入地将学生引向文本引向文学吧。也许这些问题本身没有一个唯一结论,但对学生的意义而言,是在包含在这个讨论过程中的。 过程大于结果吧. 关于兰芝为何被遣回家似乎不宜给一个唯一正确结论,谁的理由更充分更合情合理谁就是暂时的赢家吧。学生要得到的是在论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从文本中给自己的看法援引依据、如何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等等,达到一种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对话的境界吧。 个人看法,期待同行们的讨论......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11:07am 基本上同意楼上的观点。 但有的理由如果无理,老师是可以否定的。 顶部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4/11/26 11:14am
下面引用由边城在 2004/11/26 11:07am 发表的内容: 基本上同意楼上的观点。 但有的理由如果无理,老师是可以否定的。
呵呵.是的是的. 老师也要敢于说"不". 顶部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4/11/26 11:19am 边老师说:"这首诗确实有很多值得讲的,但是不是我们觉得讲的就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