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欲用僧打败他的那一招“僧忽一脚飞掷”打败尼僧。),而且,一旦说开去,很难收住话闸子。引起的共鸣也特别多,争相表达。事先,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学生的回答可能没有概括力这一个因素,太过理想化了(我只是想他们用几个关键性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带而过)。没有备好学生,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浪费了不少时间,致使后面的环节不能深入展开。
(四)、角色体验,理解主题(13分钟)
1、 角色体验(6分钟左右)
假如你是李超,你在被打伤、在家休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你会想些什么?或者,你从第三者的角度怎么看李超“与尼比武”这件事?
(请三四个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回答问题,教师略作点评,并引导学生产生类似经验的联想,如提出: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读过类似的故事吗等问题)
估计学生的体验会有:
(1) 太骄傲了;应学会谦虚,不能骄傲(故事一:山上的人看山下的人似蚂蚁,很高兴;但有人提醒说:山下的人可能根本看不见山上的人。故事二:徒弟满师下山,师父问“满了吗?”)
(2) 无自知之明;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填报志愿这一现实生活经历)
(3) 勇于展现自己,谦虚不是美德,21世纪是个性张扬的世纪
(4) 与高手过招,会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通过实战,有了比较,才能清晰自身弱点,有利于寻找差距,及时调整。比如打乒乓、下棋等)
学生在现场回答时提及了骄傲、报仇等,而且还有一生专门为李超怎么会想到复仇设置了一个生活情景,很有逻辑性。我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上倾注了很多的热情,但,因为时间的紧张,处理起来有些毛躁,没有能够让这个环节得到最深入的讨论。最后,也只能采取把自己的想法硬“灌输”给学生的办法,讲了另外一些人生体验。没有很好的引导,没有我预想中的火花的碰撞,是为最大的遗憾,而,究其原因,还是时间的安排问题。这里,导入可以节省的,为了理念而丢却了;字词讨论的时间可以通过形式上搞一下而节省的,但因为讨厌公开课为讨论而讨论的误区而坚决执行真讨论,而耽误了时间。看来,从全堂课的效果来看,我们还是应当有所取舍为好,一堂课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你想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课后,有同事私下里跟我讲“你这节课形式上体现了新课标,却还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不做作的感觉,不容易”还是给了我少许的安慰。
2、 整合教材,深化主题(5分钟左右)
同学们由李超与尼比武这一故事产生了各种想法,这些想法的产生都与自身的理解有关,这里,我们都读出了自己,这很好。大家知道,“文以载道”,我们写人叙事,最后多为阐释一个道理。比如蒲松龄,他就特别喜欢在自己的文章最后,用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狼》一文,作者在文章最后是怎么总结的?
齐:“狼亦黠矣,而……”
师:他在《促织》一文里,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是怎么说的?
齐读:“异史氏曰……”
师:这里“异史氏”就是作者,这种形式,我们在《史记》里也常见,就象“太史公曰”一样。作者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或者主张等。下面,我们就来为这一篇文章也写一段“异史氏曰”,时间:两分钟。
师:下面请各组先进行组内交流,并将本组最好的一段文字选出来推荐给大家。
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未能完成讨论、交流的环节)
3、拓展迁移,点拨写作(2分钟)
通过故事阐述道理,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我们今天的高考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上一次我用朱自清和自己的《冬天》,告诉大家写文章的根本是“我以我手写我心”,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但。当我们的人生经历不多,我们又要埋头题海的时候,我们必须用阅读来扩大我们的视野,所以,我们要通过大量阅读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来积累写作素材。这一点,我们过去做得很好,我们还必须坚持。
这里,我再给大家一个小故事,请你们认真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然后精心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五、质疑探究,生成新问题(2分钟)
今天,我们对《武技》的分析暂时告一段落,下面请同学们闭目冥想,对这样一篇课文,对我们这一节语文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一分钟后,请两三名学生说说。对能够提出问题来的学生予以热情的鼓励。
(这一环节没有实现。因为,此时下课铃响了。我一直不喜欢拖堂,哪怕是一分钟,哪怕是公开课。所以,可能给人不完整感,只能对听课的老师说抱歉了。)
六、链接课外
1、读《口技》、《禽侠》,进一步体验蒲松龄讲故事的方法
2、读故事,写一点人生感悟。
总结:一节课结束了,留给自己的思考却很多。最值得高兴的是:这样一节课,我基本实现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理念的展现。我不仅愿意理解新课标,更愿意实践新课标。在实践中的思索收益当是最多的吧?此前,看李镇西、余映潮、干国祥等人的课例时只知道好,却难有深入的体会,不知道真正好在哪里。实践之后,知道了其中的甘苦,以后会更深入的理解他们的课例吧。
理想与行动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容易。应该说,我这一节课对文本的分析,在几个问题的切入点上是很到位的,但因为缺少对学生可能回答的预见,而导致最后的发挥不如自己的预料,以后当更多的关注这个环节。此前,上过不少的公开课,能够一如自己所料的进行下去,关键是我为学生铺平了道路,引导他们往我的答案里钻,如遇不能准确回答的,则干脆自己代为“布道”,所以,几乎都能完满完成教学任务。而,这一次,我把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所以导致后面的时间不够,一方面,我为之感到遗憾,另一方面,我却并不后悔,因为,我现在终于“目中有生”了。
对话,除了对话,还是对话;我愿意我的课堂能够成为这样的课堂。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06 11:02am 蒋岳庆(江苏金坛) 真正的研究从这里看到了.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06 11:03am 朱远非 一节很真实的课,不哗众取宠,有思想的好课。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06 11:04am 王益民 的教学构想不错,是求知人求知所得.但真正的好课是非预设性的.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06 11:05am 以下是引用王益民在2004-11-1 21:31:00的发言: 的教学构想不错,是求知人求知所得.但真正的好课是非预设性的.
所以,我知道我这样一节课不是好课。这在后面的《实施后的一点思考》里面其实已经有所说明。表现在课堂实际与事先的预设不能同步,尤其是对学生的估计与自己的期望很不吻合,致使最后本该最精彩的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再有,也感觉自己这样一节课课前对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考虑太多,致使不能集中火力打歼灭战。
但,我有一个疑问:您说“真正的好课是非预设性的”能否阐释得再具体一些?
我的意识里好象仍然丢不开“教师事先的设计”这样的传统的理念?没有“预设”(我所说的是:教师最起码应对文本进行解读并事前考虑将如何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等),教师怎么进入课堂操作层面呢?
请予以指导,谢谢!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1/08 07:54am
草已经下载了,学习中 :) 顶部 董隆 发表于: 2004/11/08 03:43pm 好课!楼上几位所言不差。 顶部 董隆 发表于: 2004/11/08 03:46pm 小燕子你这才是真正搞教学科研的方家。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08 06:53pm 谢谢懂老师缪夸,小燕子惭愧! 顶部 盖玉春 发表于: 2004/11/08 10:37pm 谢谢各位的关注! 盖某人于此间给您拱手了!请多指导!
另外:第8楼为我的发言,非王益民老师的话。应该说表达了我的心声。 再拜!!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1/09 01:5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