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八年级第一学期 >> 教学设计语文 >> 正文

 

《六国论》教案3

bsp; 3.分析讨论 
师: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生:“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师:哪一个是主要的?说明理由。
生:后一个。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
师:“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
生:推论。
   师: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
生:旁证。
   4.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5.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第1――段,准备诵读第4、5段。
2.      2.细读第4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3段。
二、研习第4段
     1.指名诵读
     2.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3.分析讨论
师: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师: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师: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
生1:.“五国既丧”。
生2: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师: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
生:有赞扬,有批评。
师:赞扬什么?
生: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师:批判什么?
生: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师: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生:“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师: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
生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师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师: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
生 :“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
师: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
生 :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
师: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
生 :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4.诵读练习并检查。
 师: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5.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研习第4段
1.      齐声诵读
2.      (1)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 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 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
师:“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1:各领出一层意思。
生2:“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师: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
生: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师: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生: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师:“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3.      诵读练习并检查
4.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布置作业: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研习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师: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
生:“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
师:“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
生: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师: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
生: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师: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
生: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师:那位同学能参考资料介绍一下时代背景?
 生1: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生2: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师:.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生1: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生2,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生3: 这种写法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方式同前。
师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六国论》教案3,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第四单元缩写小说
    《项脊轩志》
    《陈情表》
    《长亭送别》
    《景泰蓝的制作》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说明文写作指导——观察仔细、说明准…
    《物种起源》绪论
    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边城》教案3
    我心归去
    《亡人逸事》教案5
    六国论
    《行路难(其一)》魔鬼教案
    叫三声夸克
    寻找时传祥
    第一单元写一篇游记
    16、南京大屠杀
    第二单元写一个人
    秋水
    第五单元说明事理
    第三单元写一篇议论文
    第四单元缩写小说
    《鸟啼》教案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5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
    《六国论》教案5
    《落日》教案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
    《图片两组》教案5
    斑纹
    《我与地坛》教案5
    谈中国诗
    《祝福》教案5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5
    《氓》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9
    《荷塘月色》教案9
    《荷塘月色》教案9
    第七单元改写《曹刿论战》
    短文两篇<<日
    想北平
    南朝诗两首
    社戏
    本命年的回想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案例
    剃光头发微
    胡同文化
    荷塘月色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捕蛇者说
    愚公移山
    绿
    敬业与乐业
    旅游资源调查
    《我的母亲》讲学稿,绝对实用
    《幸福从细小处开始》教案
    学问和智慧
    勇气
    “走”与“停”写作指导及实例

    我与地坛
    古代诗歌鉴赏
    《孔雀东南飞》的个性化解读
    《报任安书》教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吴汉何尝杀妻
    学问和智慧
    “长句变短句”教学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
    伟人细胞
    开场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心归去》教学实录
    鄂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冰心诗四首》
    武陵春
    诗歌鉴赏秘籍
    开场白
    第六单元写一篇读后感
    小石潭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鸟啼教案
    芦花荡
    论美(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专题“叶”
    甜甜的泥土
    沁园春长沙
    《听听那冷雨》教案6
    讲评试题课教案
    《边城》教案5
    快乐
    《阿房宫赋》教案6
    《短歌行》教案
    《边城》教案6
    《荷塘月色》教案6
    《金岳霖先生》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范进中举
    《喜看稻菽千重浪
    《阿房宫赋》教案5
    《亡人逸事》教案6
    《我与地坛》教案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6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6
    《祝福》教案6
    《荷塘月色》教案7
    《阿房宫赋》教案7
    饮酒
    《图片两组》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6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
    《图片两组》教案4
    《听听那冷雨》教案4
    《亡人逸事》教案4
    《我与地坛》教案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祝福》教案4
    短歌行
    吴汉何尝杀妻
    《荷塘月色》教案5
    《金岳霖先生》教案5
    阿炳在1950
    曹刿论战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
    秋天

    一双手
    《六国论》教案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图片两组教案3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寻找时传祥
    飞向太空的航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李煜词《虞美人》(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
    罗曼•罗兰
    第一千个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教案3
    广告多棱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高三病句专题复习教案
    岳阳楼记
    梦天堂
    >三首

    离骚
    《荷花淀》教案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4
    《荷塘月色》教案3
    大小猫洞
    灯下漫笔(节选)
    江南的冬景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
    《落日》教案3
    《赤壁怀古》教案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鸟啼》教案3
    说不尽的桥
    《金岳霖先生》教案3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