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日》教案3
|
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 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枝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用了6枝笔签字。签完字 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请人陪同签字。陪同的人澳大利业最多,有4个,荷兰、新西兰最少,各一人。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7,这段话是围绕文中的哪个词来写的? 8,作者在描写重光葵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试着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是9点18分,引发了作者的感情,产生联想,这样符不符合新闻通讯的写作要求呢? 为什么? (二)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 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10,作者第一次看到郁孤台时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11,最后第二小节中的“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2,请分析第三四两段对古城新貌的描写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B.第四段写“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象地写出了 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 C.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一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 D.倒数第二段写“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 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八百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C 6、本年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的成就。7、签字 8、除 、放、斜、入、倚、执、看 等 细节描写,没有写重光葵的内心却很好地表现了其当时的心情,与下文盟国签字代表的动作形成对比。 9、在理论上是不允许的,新闻通讯一般不主张作者直接发表评论。这里写了这些联想,符合作者的内心感情,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 10、尽管郁孤台破败冷静,但蓝天衬托下的飞檐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11、辛词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12、更突出了尽管时代已经不同,但体现在辛词中,贯穿中华文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将不断传衍的文章主旨。 13、BE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落日》教案3,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 |
下一篇文章: 《六国论》教案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