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
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寥海天,不归何待”的话,稍加变动,又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既极为感人,又道理铿锵,这都是邓颖超的妙思。正是在邓颖超领导的有情有义的对台工作推动下,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廖承志公开信发表之后五年,一个突出的回应是蒋经国终于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在岛内,大陆籍人士大都是国民党1949年退守台湾的军政人员,他们一代而亡的危险是存在的。因为他们的后代不得回大陆,就只有向四海走散,留在台湾的并不多,就是留在台湾的,也日渐本土化,失去了与大陆的气息相应。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传统势力日渐凋零,国民党政权的本土化已不可避免。晚年的蒋经国,在大陆发出的强有力的统一声音和台湾岛内党外运动的呼声及“台独”声浪的夹击下,感到形势严峻,不能不考虑与大陆的联系了。因为对于一贯支持“中国必须统一”的蒋经国和赴台的老一代国民党统治集团来说,台湾今后往何处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严肃课题,蒋经国为此作出了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大决策。具体分两步实行,自1987年7月28日起,解除赴港澳观光限制,允许台湾民众以港澳为出境第一站;自1987年11月2日起,允许民众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凡血亲、姻亲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从而迈出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的可喜步伐。此后,台湾当局又逐渐开放大陆非政治性出版物的进口和翻译,有限度开放大陆中药材和农产品进口,放宽对两岸通邮和经贸往来的限制。 海峡毕竟有了春水涌动,作为对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1987年10月14日,国务院有关部门立即发表谈话表示欢迎,保证台胞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和照顾,并进一步敦促台湾当局取消不合理的限制,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对台胞来大陆的接待办法,祖国大陆各地相继建立了台胞接待站。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五、听录音(课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瞬”表达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提问:“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学生活动: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 心。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 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摒弃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其已绘制的关于台湾的图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书信与其他的文学体裁不同,内容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得出来的) 学生活动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并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书信的内容要在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 能更好理解、体会出来,因此要注意到 书信中比较细微的地方,不能忽略。 四、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后半部分 教师活动 1、提问:通过阅读全文,你发现前后内容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 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含意? 3、总结:作者通过许多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来不断推进文章的内容,并逐步铺开感情。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 有将作者的感情升华,而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将感情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感情得到升华。 2、回答: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这些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如何推进文章内容,又如何逐步铺开感情。 4、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 教师活动 1、列出相同体裁或相同情感的文章,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些文章。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书信的积极社会意义,必须高度注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 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六、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从细微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爱国主义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书信的内容短小精悍,抓住细微处,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七、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蒋经国——追忆历史——谆谆劝诲——展望未来——慰问语 八、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反映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书信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书信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 九、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1、体会下面的字词,正确掌握其用法。 咎 咫尺 震慑 悖谬 苟同 同捐前嫌 巧言令色 未雨绸缪 2、思考教材第106页第三题,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三民主义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答案与提示:民族、民主、民生。 4、“外人巧言令色”中的外人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一切有损、有意破坏祖国和平统一的人、组织和团体。 (二)个性练习设计 1、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为和平统一作贡献。 答案与提示:个人、家庭、全党、全国、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昌盛。 2、思考并回答106页第二题。 答案与提示:使文章内容很有层次、有力度;作者的感情表达很显梯度感。 3、写一篇给自己亲人或朋友的信,内容不限,关键要写出真情实感。 4、课外再阅读几篇关于此类的文章,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并尝试着写一些评论性文字。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下一篇文章: 吴汉何尝杀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