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家长 >> 青少年教育方法 >> 正文

 

让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

让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

箫于 寒羽

    陶宏开,美籍华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4年,被共青团中央聘为“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200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2006年,获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孩子都有向上的心》、《网瘾不是孩子的错》、《回来吧,孩子》等。
    当代中国,家庭中的各种活动往往都以孩子为中心展开。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接受最好的教育,已成为家长的共同心愿。这本无可非议,但一些家长不能把握好尺度,在生活中倾其所有,给予孩子最大的物质享受,在教育中以物质刺激作为“最佳”激励手段,这使得亲子关系出现物质化、金钱化的趋势,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使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呢?本刊记者特意采访了陶宏开教授。
    问:中国的一些家长认为: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钱越多就是越爱孩子,父母花钱越多孩子就越有出息。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是一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它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念。在这种观念引导下的亲子关系只能日趋物质化、金钱化,即孩子以获取物质享受和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亲情的唯一尺度。它使得孩子只重视物质利益,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它也使得家长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问:亲子关系日趋物质化、金钱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父母非理性的爱是导致亲子关系日趋物质化、金钱化的根本原因。非理性的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私的爱,另一种是有害的爱。
    所谓“自私的爱”是指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想把孩子雕成冬瓜就雕成冬瓜,想把孩子雕成白菜就雕成白菜。他们将自己没能实现的心愿,一股脑儿地让孩子替他们去实现。
    孩子还没出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就兴奋而急切地为孩子设计未来。孩子出生后,长辈们更是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的物质保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普通家庭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条件好的家庭给孩子买最好的钢琴,请最好的老师,甚至花重金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们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根本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愿意不愿意接受。
    这些父母以金钱为“胡萝卜”,以高分、高要求为“大棒”,对孩子宠爱至极又冀望至极。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心情也一天天地急迫:“你长大了,该懂事、该努力、该出成绩了。”然而,“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是很难承受父母的这份压力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教子方式,不仅不能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挚爱亲情”,还使孩子越来越不尊重和信任父母。父母越焦虑,孩子越反感。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接近冰点。很多家长都大惑不解:“我们把一切都给了孩子,为什么孩子不但不领情,还仇视我们呢?”我对他们说:“你们只是给了你们认为该给的‘一切’,你们把亲子关系变得太物质化,这不仅使你们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也使得孩子难以承受你们高期望、高要求的重压。真正该给的,你们没有给;不该给的,你们却给了。你们爱得太自私,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谓“有害的爱”是指父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去爱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给孩子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就给孩子吃什么,孩子爱穿什么,就给孩子穿什么。认为给得越多,表明爱得越深。
    去年六—儿童节,我到幼儿园做调查。我问孩子:“你们最爱谁?”有个男孩说,他最爱爸爸,因为爸爸给他好多钱;有个女孩说,她最爱妈妈,因为妈妈常给她买东西;还有个孩子说,他最爱爷爷,因为爷爷给的钱最多。其实,父母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会使孩子成为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人,会使孩子用钱和物的多寡来衡量长辈的爱。
    重庆市有个巴蜀中学,是所重点中学。那里有个“阔少爷”,他的父亲是个房地产商,每天都用奔驰车接送他上下学。有一天,司机开了一辆宝马车接他。司机把门打开,请“少爷”上车。这“少爷”把司机踢趴在了地上,指着司机的鼻子说:“我的奔驰车呢?没有它,我不回家。”司机赶快给老板打电话:“老板,没有奔驰车,孩子不肯回家。”
    山东有对夫妻,从农村来到城市,靠捡破烂维持生计。他们自己省吃俭用,却花三千多块钱,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但孩子有了电脑后,不仅天天玩游戏,还拒绝上学。
    还有些家长,自己舍不得买名牌,却去满足孩子买名牌的愿望,还讨好地对孩子说:“知道吗?这是耐克鞋,一千多块钱一双。你看,妈妈多爱你。”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父母的溺爱导致了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如生日聚会、外出活动等,孩子都会伸手向家里要钱,而且要多少就得给多少。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小银行”、“老保姆”。亲子关系就蜕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
    孩子越大,其要求越多欲望也越大,而父母终归有满足不了孩子要求的时候。不能满足,就会由爱生恨。因此,一些父母哀叹自己是“拿钱买错”,但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更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习惯于物质刺激,孩子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大张旗鼓地给予奖励。请问,家长的物质刺激对孩子的未来真的有用吗?
    答:适度的物质刺激,可以使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人生取向,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我在美国纽约工作时,一位中国台湾的朋友把儿子送到我家,让我进行教育。这个朋友家中是三代单传,孩子从小备受宠爱。这个8岁的小男孩,长得十分可爱,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我辅导他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100分。当时,他们举家欢庆,奶奶、爸爸、妈妈、表姐、表妹等聚到一起,先带他去纽约最大的玩具城买玩具,再带他到饭店吃豪华晚宴。后来,孩子又考了一个100分,他们又带他去买、去吃。再后来,孩子的成绩门门都考第一,家中依旧欢庆。可总这么买、这么吃,家里怎么受得了?后来,家里吃不消了,降低了孩子的“待遇”。不料,孩子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他妈妈打电话给我,我狠狠地说了她一顿:“孩子之所以这样闹,都是大人造成的……”他妈妈不解地问:“孩子考得好,给他物质奖励,激励他更好地学习,这有错吗?”我告诉她:“都是物质奖励惹的祸!”
    在国内,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的现象更为普遍。有一位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儿子,如果你考上重点中学,爸爸就奖励你6000元钱。”说着,就把6000元现金放在儿子面前。这些钱对孩子的诱惑是巨大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重点学校,拿到这笔钱当然很高兴。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孩子眼里只有钱,没有亲情,没有责任。我反对物质奖励,提倡情感慰藉。比如,孩子考了100分,回到家,妈妈说:“孩子,你考了100分,妈妈很高兴,妈妈为你自豪!”这就行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
    问:中国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向家长要钱要物的习惯,怎么才能控制他们的物质欲呢?
    答:首先,要培养孩子理性生活、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
    现在,物质化的社会对孩子的诱惑太多了,从头上戴的,脚上穿的,到文具盒里装的,手上玩的,真是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越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越应该教育孩子要理性生活、理性消费。
    理性的生活方式要从小养成,要让孩子养成讲道理的习惯,这样他就不会随便要钱要物了。如果孩子没能形成理性生活的习惯,要钱要物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要不到,他就跟吸烟者吸不到烟一样难受;要到了,他就舒服了,但“烟瘾”一过,接着还会要,形成恶性循环。正因为有这么严重的危害,所以,我才一再强调理性生活、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只有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性的人,才会有正常的亲子关系。
    武汉市有一个大学老师的儿子每天都要向父母索要20元零用钱。如果父母不给他钱,他便砸东西。我对他父母说:“你们要学会抱怨,夫妻互相抱怨生活的艰辛是会对儿子有所触动的。”于是,等儿子在家的时候,妻子对丈夫说:“你看,你的头发都白这么多了,你的颈椎也不好,该去医院检查一下。”丈夫接过话茬儿说:“看病需要花很多钱,咱们要还住房贷款,哪有那么多钱啊?”儿子在一边听了这样的话,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但第二天就改口说:“算了,5元,5元!”说实话,这5元也不应该随便给。
    对于我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很奇怪:“您的家庭条件那么好,为什么吃得那么简单,穿得那么普通?”我说,我不赶什么时髦,也不追求什么刺激。不该花的,我很吝啬;该花的,我绝对大方。我资助我弟弟妹妹的孩子出国留学,只要是有助于他们学习的事,我是舍得掏钱的;但穿着打扮、好吃好喝好玩的事,我是不会管的。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理想、信仰、人生观方面的教育。
    回国这几年,让我深感困惑的是:中国小学生的理想就是当老板,成为富翁。中国大学生都不愿谈理想,觉得理想太虚、太遥远、太不切合实际,于是就不去想它。虽然对理想不怎么“想”,但对有个东西还是很想的,那就是“钱”。
    不解决理想、信仰、人生观教育问题,孩子没钱的时候,会竭力要钱、骗钱、敲诈勒索别人的钱财;孩子长大后,即使有了钱,也只会挥霍。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缺乏信仰。在我看来,这话说得不全对——他们不是缺乏信仰,而是扭曲了信仰。在金钱万能、拜金主义的影响下,钱就成了很多人的“信仰”。
    信仰的扭曲必然导致道德的缺失。这不仅表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不断攀升这一问题上,还表现在网瘾少年欺骗父母,甚至打骂亲生父母等不正常现象上,还表现在一些低级、庸俗的网上留言、博客、照片上。这些孩子,把游戏当人生,把无聊当有趣,把虚假当真实,把谩骂当武器,这是信仰扭曲而导致的人格扭曲。
    其实,只要孩子有了崇高的理想、信仰,就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不会荒废学业,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也不会成为不学无术、没有进取精神的人,更不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害的人。
    给孩子物质财富,他们终有用完的时候;给孩子精神财富,他们一辈子都受用不尽,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方法1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让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调查——从零用钱看中学生理财
    顺其自然尊重个性——老舍独特的育子…
    “三亲”孩子
    爸爸,我想对你说……
    海霞:母亲是我播音路上的导师
    孩子喜欢
    女儿,我在听
    父母应学会表达爱
    闹闹上学
    爱不需要条件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更需要呵护
    郎平——“铁榔头”为女儿化作绕指柔
    父亲的作品
    孩子面前切莫信口开河
    如何实现和孩子有效交流
    牙齿仙女给女儿的信
    别给升学备考的孩子帮倒忙
    妈妈,我也想玩儿
    姜昆粉碎女儿的歌星梦
    母亲三招
    为人师表做父亲
    和孩子“讲条件”
    做家长的五条简单原则
    在美国当“地理陪练”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访吴娟
    家长该如何修复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真正读懂我的宝贝
    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
    父母应成为亲子沟通的主动者——访刘…
    将“陪读”改为“培养”
    爱从“口”出,爱从“心”入
    巧妙传递爱的情感
    向儿子“撒娇”
    家长太“谦虚”,孩子变落后
    父亲是郎朗的第一个伯乐
    别要求孩子走特别的路
    我比女儿大三十
    父亲在拐角处等我
    我可以帮助你吗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一位农民父亲的教育绝招
    换种眼光看孩子
    父爱隔着一道门
    孩子缘何也有『成人心理病』
    昔日优秀生缘何成为心理“残疾”人
    如果石头能说话
    完美的代价
    与孩子做朋友,从哪里开始
    父亲的拥抱
    家有高考郎
    开窍的日子
    管教孩子不要大喊大叫
    和儿子共同成长
    母爱也“自私”?
    易中天:最好家教是不教
    王海鸰:单亲妈妈二十年
    孩子心里话——合格家长怎么当
    “智慧妈妈”杨澜的育儿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