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家长 >> 青少年教育方法 >> 正文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访吴娟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访吴娟

采访/张纯颖 整理/孟娜

让孩子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让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这都是惩罚。

 

    少年儿童研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段时间社会上对赏识教育谈得比较多,很多家长认为多表扬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表扬多惩罚少的做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吴娟:我接触到很多家长,特别接受“赏识教育”,会大量地表扬孩子。很多父母认为表扬孩子就是赏识教

育。其实赏识教育更核心的内容是不仅能赏识自己,还能够赏识别人。从孩子的角度,就是让孩子能发现周围人的好,可以虚心向别人学习,接受别人比自己强。

    在赏识教育中,父母要经常夸别的小孩,当然,一定要真实,像“这个方面你做得比那个小朋友好,那个方面他做得比你好”,要很真实地告诉孩子,让孩子听到别人好的时候也高兴,而不是气馁和灰心。如果父母能够坦荡地这样做,孩子也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就会向之学习而后成为自己的行为,也就是“习得”。

如果一味地赏识和表扬孩子,孩子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他的眼中可能没有别人,一切都围绕着自己。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表扬,为了讨别人喜欢。这样的孩子不会太关注事情本身,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让父母、老师表扬。有的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特别弱,我们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优秀,比如说考试总是前5名的学生,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表扬都比较多。到了社会上,领导没有表扬他,他就会认为这是非正常的,他可能会对工作产生倦怠,会和领导起冲突等。实际,“不表扬”是一种常态,“表扬”是偶尔的。经常被表扬的人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如果我在人群中得不到表扬,就会认为自己很失败。、

 

    少年儿童研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常犯错,或大或小。针对错误用什么方式处理?

    吴娟:与表扬相比,惩罚要少用。必须惩罚的时候再惩罚,但不是不要惩罚。因为从不惩罚肯定不好。教育学家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给了孩子一种力量、自信心。但是如果误读了这一点,认为对待孩子所有都是夸,在不该夸的时候也去很牵强地夸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对表扬这种方式淡漠了,或者认为表扬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或者会特别在意表扬。

    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为发展,比如孩子可能会在街上发脾气,孩子为了得到玩具可能会坐地上不走或者哭闹,或者让家长难堪;又比如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不分享玩具,不分享友情等,那么家长可能就要适当有一些惩罚。但是我建议家长不要马上惩罚,而是要先跟孩子讲这样做是不好的。孩子懂不懂没有关系,家长要将这一点告诉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会慢慢明白这些话的意义。

    当然,也有这样的孩子,家长再三对他讲某些做法是不好的,他也不听,这时候就需要惩罚,但是我建议不要体罚,因为体罚会造成一些创伤。孩子的记忆不仅只是大脑的记忆,还有身体的记忆,体罚孩子会让他很痛苦。比如可以对犯错的孩子说“你去坐到那个椅子上反省一下”“你今天不能玩”“你今天不要看电视了”等,让孩子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让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这都是惩罚。

惩罚要以达到目的为主,避免体罚、辱骂等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因为孩子有时候是没有分辨能力的,家长或者老师如果说“你真丑”“你真不好”“你这个孩子真讨厌”等话,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所以,大人要就事情本身进行惩罚,而不是针对孩子。比如在用语言惩罚的时候,家长可以说“你这件事情做得不好,但是你还是妈妈的好孩子。如果你把这件事做好,妈妈会更喜欢你”等这样的话,而不是说“你就是一个讨厌的孩子”。、

 

    少年儿童研究:也就是说是对事不对人。但是有时候家长掌握不好这个“度”。家长在特别愤怒的时候容易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这时说话就比较重,可能会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

吴娟:这是父母的原因。如果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那又为什么去要求孩子控制情绪呢?我认为父母怎样处理事情,孩子就会学父母的处事方式,这远比跟他说要怎么做重要得多。

 

    少年儿童研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有时发生在孩子大一些的时候,比如上了小学三四年级或者更高年级。这个时候家长可能就不能简单地用语言等方式去惩罚孩子了。

吴娟:当然。不同年龄的孩子惩罚的方式肯定不同。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改变方式。

 

    少年儿童研究:有家长曾经问过我们,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怎么说也不改。男孩子在学校会有类似打同学这样的暴力行为,家长和老师都批评他,但是孩子就是不改,家长有时候就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改变孩子的行为。

吴娟:这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小孩暴力是源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可能父母解决矛盾的方式是暴力的,比如肢体的碰撞,那么孩子也会习得。另外一种是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大,一切违抗我意愿的都是不好的。孩子磕到哪儿了,爷爷奶奶会一边打磕了孩子的地方,一边说:“打这里,这个椅子不好。”如果家长认为什么事都是别人的不好,那么一旦孩子遇到意愿与自己相反的事情,比如其他孩子不跟他玩,或者抢了他的玩具,他可能就会用这种暴力的行为来处理问题。打架是一种现象,背后是什么问题我们要探讨。有的孩子打架是“习得”,他学习别人来用拳头解决问题。还有的孩子很自私,从小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别人哪怕是合理的要求,这种孩子到了学校肯定适应不了,就可能会发生冲突,就可能用暴力的方法解决。有的孩子精力特别旺盛,上课总是有小动作,怎么也静不下来,父母就应该特别增加他的体育运动,每天应该抽出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让他大量运动。

 

在表扬与惩罚之间有很多别的方法,惩罚的前提是许多方法都无效,比如教育无效、沟通无效,那么家长可以采取惩罚的措施,看看有没有效果。

    少年儿童研究:这就是说在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找原因,看看是否要用惩罚的方法,也许惩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需要分析,找出原因,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吴娟: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就惩罚,那么孩子学会的也是这样,比如对他以后的配偶、孩子、同事、朋友,只要与他有分歧,他就会惩罚别人,可能是不理别人,或者拒绝和别人工作。其实在表扬与惩罚之间有很多别的方法,惩罚的前提是前面的那些方法都无效,比如教育无效、沟通无效,那么家长采取惩罚,可以看看有没有效果。

家长要观察惩罚的效果。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惩罚同样无效,总是惩罚孩子,孩子就疲沓了。适当地惩罚是好的,但是要因事而异,因孩子的情况而定。其实,平时的沟通是最重要的,孩子要学会用沟通用理性去解决问题。孩子如果犯错了,可以先教育,教育无效再惩罚。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表扬也是自己得来的,不是别人推给你的,得到惩罚也是由于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这样孩子以后在做事前会先想:这个责任我能不能担得起?我要是去打人这个后果我能不能承受?包括孩子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与别人起冲突要打架时,他会想:打了人会不会进监狱,会不会给人家打坏?我能不能承担这个责任?我认为这个是惩罚的真正目的。、

 

    少年儿童研究: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还要想到这种惩罚对他将来的影响。很多当父母的都非常注意孩子目前的情况,很少想到这些做法对他将来的工作、婚姻有何影响。

吴娟: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比较相同,但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一个家庭有问题,肯定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比如有的父亲打孩子,孩子长大后说:“我的成功源于我父亲小时候打过我,我没有走歪路。”而有的父亲打孩子,孩子后来的情况特别糟糕,他说是由于父亲的打骂,自己才变得不好。这说明不同的人,人格本身各有特点,在外界刺激一样的情况下,有的人就不把这些当回事,他会觉得:虽然爸爸打我、骂我,但是我能感觉到爸爸的爱。只要他能够感觉到爱,那么他会觉得爸爸打他是可以原谅的。他长大会认为爸爸应该打我,要不我还会犯错。而如果孩子感觉到家庭没有温暖,没有亲情,这时候即使不打他,他都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

 

    少年儿童研究:您刚才所说,孩子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性格特点也不相同。比如对待孩子撒谎,不同的孩子就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撒谎是个错误,大人觉得需要一些惩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处理方式上分别对待?

    吴娟:如果是一个内向的孩子,那么应该更多让他内省。因为内向的孩子喜欢自己思考问题,要讲道理让他自己琢磨,让他自己悟出道理,比如说给他讲撒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还有的孩子注重伙伴的评价,如果他撒谎,伙伴认为这样是不好的,他就会减少这种行为。

家长要找出孩子撒谎的原因,如果是父母撒谎造成的,家长应该从自身改变开始,而不是从改变孩子开始。孩子撒谎有时是因为家教过严,逼得孩子不得不撒谎。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只要用一点钱,妈妈就要盘问很久:你拿钱干什么?你要怎么用?如果孩子想要些钱,他没有钱,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很尴尬,他就会说是老师要求交的费用。孩子的思维很简单,他可能下一次还会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接触的环境中有人撒谎,对他也是一种影响。一定要按个例来说,不能一概而论。

 

    少年儿童研究:在学校里,老师会罚犯错的学生,比如孩子今天没有写作业,老师就会让他写十遍,这是很经常的惩罚方法。对有的孩子就挺管用的,罚一两次就不会再犯。但同样的方式对有的孩子就不管用,老师罚完后他还是不写作业。老师就很无奈只好找孩子家长,但是家长也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

    吴娟:因为父母给孩子从小的影响就是父母的话可以妥协,可以无效,比如他想要某件东西,父母不给,但是他一哭闹,父母就给了。那么孩子在应付老师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因为他已经把这些行为固化,他得到了他要得到的。如果孩子耍赖,但是一直得不到他想要的,他就不会再耍赖。他可能会跟妈妈商量说:“妈妈,我爱吃这个,我能不能得到一个。”同样,我们看惩罚写作业这个行为,父母或者带他长大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说话是无效的,像开始拒绝后来又同意了,或者大人说话不算数,或者大人的行为让孩子觉得大人说的话是可以打折扣的,那么他就会想:你让我写我就写,写完了我还可以按照我的想法做。因为他觉得这点惩罚不算什么。

    美国有一种教育理论:环境是第一位老师,父母是第二位老师,老师是第三位老师。一个人不能摆脱环境,他不可能摆脱文化、时代这种大环境给他的烙印,第二就是父母给他的小环境,第三是老师。老师可能说为何同样的方法对有的孩子有用,有的就没用,因为老师是比不过大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

如果孩子是因为年幼无知犯了错误,父母是不应该对孩子惩罚的,因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进行学习。但是如果孩子是明知故犯,就要让他承担后果。

 

    少年儿童研究:有时候孩子犯错是教育问题,有的可能就是孩子淘气。比如孩子在屋里玩球,把家里的东西打碎;或者在不该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却做了,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像有的孩子玩火,他并不知道事情的后果。这个时候家长对这种情况的惩罚应该怎样处理?

吴娟:我在“成长在线”做过一期节目,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的妈妈是下岗工人,给别人当保姆。这个孩子上小学,他特别喜欢一个小赛车,他看别的同学都在玩,但是没钱买,只能远远地看着,心里很痒。有一次他跟妈妈逛商场,发现小车放在柜台上没人管,就偷偷拿回了家。后来他妈妈看到很奇怪,车是从哪里来的?他如实道来。他妈妈对他的惩罚是什么呢?妈妈说:好,这个车你特别喜欢,我也很内疚我没有能力给你买这样的车,但是你是不能拿别人东西的,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现在既然你已经拿了,你要怎么办?首先你要去告诉售货员你做了什么事,然后打工还钱。妈妈让孩子去卖报纸,一点点攒钱还这个玩具的钱。孩子找到那个售货员承认了错误,后来补上了钱。这位妈妈用的是这种惩罚,但是这个惩罚一点都没让孩子觉得自尊受到打击,而且他永远学会了别人的东西是不能拿的,他用自己的劳动去偿还这笔钱。其实劳动是惩罚吗?劳动是让孩子学会我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取我喜爱的东西,实质上这已经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培养,培养孩子怎样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这是在帮孩子解决问题,帮他开拓思路,我认为这是更有意义的。

 

    少年儿童研究:刚才我们讲到孩子在家玩耍无意间将东西打坏,可能能用这种方式,比如让孩子做家务作为补偿。

    吴娟:是的,家长还可以想为什么孩子要在家里玩球?孩子已经几岁了?他知不知道在家里打球是不合适的。有的孩子是因为年幼不懂,玩球把东西打坏,父母是不应该惩罚的,因为他是在犯错误中进行学习。他有过一次就知道下次不能这样了,他从玩中学会在家里打球是不妥的,我应该在外面玩。

但是如果孩子是明知故犯,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家庭中犯了错误后,从来没有自己承担后果。如果孩子做任何事,产生的后果都有人帮他去摆平,那么任何错误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因为后果对他来说没有关系,他不用对后果承担责任。所以,对明知故犯的孩子,就要让他学会承担后果。

 

    少年儿童研究:如果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双方有矛盾,父母有不同的方式,这种情况如何解决?

    吴娟:这是父母的问题,父母要达成统一,要用一种方式。哪怕不能达成统一,起码一个人先执行,如果无效再用另一个方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两种对立的方式。如果对立,那么孩子不听任何一方都是很自然的。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方法1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访吴娟,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父母应成为亲子沟通的主动者——访刘…
    顺其自然尊重个性——老舍独特的育子…
    “三亲”孩子
    爸爸,我想对你说……
    海霞:母亲是我播音路上的导师
    孩子喜欢
    女儿,我在听
    父母应学会表达爱
    闹闹上学
    爱不需要条件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更需要呵护
    郎平——“铁榔头”为女儿化作绕指柔
    父亲的作品
    孩子面前切莫信口开河
    如何实现和孩子有效交流
    孩子缘何也有『成人心理病』
    别给升学备考的孩子帮倒忙
    妈妈,我也想玩儿
    姜昆粉碎女儿的歌星梦
    母亲三招
    为人师表做父亲
    和孩子“讲条件”
    做家长的五条简单原则
    在美国当“地理陪练”
    家长该如何修复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真正读懂我的宝贝
    将“陪读”改为“培养”
    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
    爱从“口”出,爱从“心”入
    调查——从零用钱看中学生理财
    巧妙传递爱的情感
    向儿子“撒娇”
    家长太“谦虚”,孩子变落后
    父亲是郎朗的第一个伯乐
    别要求孩子走特别的路
    我比女儿大三十
    父亲在拐角处等我
    我可以帮助你吗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一位农民父亲的教育绝招
    换种眼光看孩子
    牙齿仙女给女儿的信
    父爱隔着一道门
    昔日优秀生缘何成为心理“残疾”人
    如果石头能说话
    完美的代价
    让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
    与孩子做朋友,从哪里开始
    父亲的拥抱
    家有高考郎
    开窍的日子
    管教孩子不要大喊大叫
    和儿子共同成长
    母爱也“自私”?
    易中天:最好家教是不教
    王海鸰:单亲妈妈二十年
    孩子心里话——合格家长怎么当
    “智慧妈妈”杨澜的育儿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