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I help you?——我可以帮助你吗?外国人在帮助别人之前,常常会有这一句问话。因为他们认为,即使你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得到被帮助人的同意。 在中国,似乎没有这种习惯。在家庭亲子之间,就更没有这份穷讲究了。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帮助不可谓不多:孩子蹒跚学步,跌倒地上,家长冲上去帮他站起来;孩子上幼儿园,和小朋友打架,家长帮他找对方评理;孩子上小学,家长帮他背书包;孩子上中学,家长帮他请家教;孩子考大学,家长帮他挑专业;孩子要工作,家长帮他找关系;孩子找对象,家长帮他去相亲;孩子要结婚,家长帮着买房子;孩子生孩子,家长帮着带孙子…… 家长们竭尽所能鼎力相助。如果孩子走上了家长希望的那条路,家长就幸福地叹一口气:总算我的心血没白费啊。如果孩子没有如家长所愿,家长们就会恼羞成怒:我把我的一生都给了你,为了你,我省吃俭用;为了你,我忍气吞声……你却考成这样,活成那样。一连串的排比句有时换来的是孩子冷冷的一句话:我又没有让你帮我。或者更糟:我这么对不起你,那我死给你看好了。这时,家长顿觉自己比窦娥还冤,一腔悲情全化为了愤怒:我怎么养了你这个不肖子啊。 家长却不知道,这个不肖子还真是你自己费尽心思“养”出来、“帮”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一棵幼苗要经历阳光雨露、风吹雨打才能成材,同样的,一个孩子要经历喜怒哀乐才能成人。在人生的路上,快乐、痛苦、成功、失败都是必经的台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失败的痛苦哪里来成功的快乐?只有经历过甜酸苦辣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可见,经历挫折失败,在失败中成长,是生命赋予每一个人的权利。可是,我们许多的家长却以爱的名义硬生生剥夺了孩子品尝痛苦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品尝快乐的权利。他们的人生只能吞咽着父母调配好的所谓“美食”,走在父母设计好的“康庄大道”上。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不是父母生活的延续。他们有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全新生活。在他们的人生路上,父母应是他们站不住时有力的拐杖。是他们游不动时温暖的港湾。终有一日,他们要扔掉拐杖驶出港湾,走向属于自己的旅程。 “May I help you?”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当孩子遇到困境、遭受挫折,当家长急于相助时,是否可以先问一句:“我可以帮助你吗?”这是对孩子自主权的尊重,也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