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读懂我的宝贝
文/苏菲 专家指导/柏晓利
大多数城市里的孩子都衣食无忧,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上学,完成作业,好好学习,不过这也并不简单。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许多的问题和麻烦在等待着他们,而且他们并没有许多的经验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孩子们遇到情绪问题就不足为奇了,这时候的我们首先该做的就是去理解他们。
菲菲的问题
菲菲今年在一家寄宿式学校上初一,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父母也预料到她会有一些想家和不适应,可是菲菲的反应大概是整个年级最大的。她上课无精打采,3个月过去了还没交到一个朋友,课间休息的时候甚至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哭泣。这让父母非常的担心,虽然菲菲性格比较内向,可是小学时她并没有任何学习或者社交上的障碍,于是他们觉得是自己平时把孩子惯坏了,现在稍微独立一点就没办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了。
妈妈猜想: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够顺利适应,而我的女儿不行呢?是因为她的性格原因吗?太过于脆弱和内向让她无法像别的孩子一样很快适应集体生活和较重的学习任务。
背后的故事:
其实因为班级人数的问题,菲菲并没能跟同班同学同住一个寝室,而是跟其他班的学生住在混合寝室中。相比其他同学,菲菲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跟其他同学互相了解和做朋友,而每个寝室已经慢慢地形成了小圈子,于是她难免有些感到被孤立,迟迟不能融入新的环境让她感到焦虑和自卑。
妈妈反思:
其实能否与同学相处得好对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经常看到优秀的学生不仅仅在成绩方面出类拔萃,也在同学中非常具有凝聚力,甚至往往是学生会的干部等等。这是因为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论是被欺负还是被冷落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是自己不好。
而父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孩子的性格不好,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让孩子感觉自己失去了最后的依靠。有人说性格是天生的,但是天生和后天往往都是相互作用的,如果说你的孩子本身就比较内向或者害羞,那就更应该注意后天的环境,帮助孩子去克服困难。
例如对于菲菲,母亲了解到菲菲的环境后应该迅速跟老师沟通,帮她融入到学校和班级中去非常重要。当然菲菲有菲菲的原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原因。
误读孩子的情况是可怕的,它让孩子感到委屈,而且真正的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有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
误区一 给孩子提供专业的帮助最好
有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希望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于是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请保姆和家教等等。不过孩子却因此变得非常冷漠,不喜欢对父母表露自己的情绪,或者不愿意跟父母分享学校的事。
why 这样频繁转换孩子所信赖的依托关系使孩子在分离和焦虑中长大。孩子不能明白为什么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一次次的被转移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可爱,从而缺乏安全感。其实父母的位置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尽可能地多花时间跟他在一起,帮助他解决功课问题会增加他的自信和动力,不要一味地把孩子丢给保姆和家教。就算有时候自己无法亲自提供一些专业的辅导,也应该跟他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他建议和鼓励,别让他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
误区二 用物质来鼓励孩子更实际
考试得了100分奖励100块钱,运动会上拿第一名奖励100块钱,竞选班委成功奖励200块钱……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采取用金钱和礼物来作为让孩子努力学习和达到要求的动力。而这种“内部民主”却往往让孩子忽略事情的其他面,变得势利和无感情。
Why 孩子们在考试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竞争中努力的真正目的,并不应该是家长奖励的礼物或者金钱,而有着他们自己的原因,例如学到的知识,例如获得的友谊,例如为大家做贡献后的快乐等等。而这种物质鼓励方式却让孩子忽略了这些,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常常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一切,造成他的一些社会性功能障碍,认为人的交往全都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且这样的鼓励方式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必须要等自己有了一些成绩和作为之后,父母才会对自己表达这种爱。
误区三 定的要求越高效果越好
有家长觉得如果我要求他考100分,他可能做不到,但是只要他朝那个目标努力能拿到90分也不错,100分的要求只是手段,而90分才是真正的目的。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对考试产生厌恶或者怠慢的态度。
why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家长就要惩罚孩子,那孩子就永远都活在“失败”中,因为家长定的要求每次都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如果家长不惩罚孩子,那孩子慢慢会发现原来要求是虚设的,慢慢也就不再当真。把要求稍微放低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能够刺激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成功并不遥远,只要我愿意就可以达到。
如何去读懂孩子?
→先问问自己
父母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那么原因很有可能在于父母,于是我们应该在急忙下手前问问自己。
例如,孩子自己模仿家长签字,家长知道后不应该首先惩罚孩子,而是应该首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是因为孩子对自己有所畏惧还是因为孩子对自己不信任?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有不诚实的表现,让孩子看到了并且进行模仿?如果有,家长也许应该以身作则,先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且表明自己为自己的欺骗行为感到耻辱。
家长关于是非观和勇于承认错误的明确示范比惩罚更加有效,因为这样孩子更能够从内心真正接受正确的观念,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在表面上改正自己的行为。
←再问问孩子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有了问题过后,会略过孩子直接去找老师,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被排除在外,或者被背叛了,其实跟“当事人”谈一谈非常重要。
孩子却经常回答“不知道”,这让家长感到十分受挫或者气愤,觉得孩子在敷衍或者态度不好。其实有时候孩子并不能像成人一样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我们应该在询问过程中,耐心而且循序渐进,帮助和引导孩子表达,问他一些他容易回答的问题,例如“你在学校里最喜欢什么和最不喜欢什么?”、“你喜欢哪个老师?”、“你交到新朋友了吗?”等等,然后从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要注意自己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用一种平等交流的态度来完成这种沟通。期间还要注意情绪的控制,如果孩子表现出愤怒和粗鲁等等行为,不要因为这些情绪因素转移了谈话重心,或者自己也被这些情绪感染而失去控制,最后变成两人大吵一架。
交流小贴士
1.跟孩子处于同一水平线
不要站着跟孩子交谈,身高上的差距会让孩子感到心理上的压力,坐着,或者跟孩子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比较好。
2.跟孩子进行身体上接触
可以把手放在孩子的身上,或者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这样孩子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听你的话。
3.注意互动
当你在倾听孩子的时候,应该用“是的”,“我明白”等词语来表示自己明白和了解他的感受,让他有信心继续表达自己,在自己诉说时,也应该问孩子一问题,确定他真的明白自己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