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家长 >> 青少年教育方法 >> 正文

 

巧妙传递爱的情感

巧妙传递爱的情感

高 靓

        常常看到西方影视剧中,父亲或母亲对孩子充满温情地说一句“我爱你”,这句话像是有着非同寻常的魔力,能让悲伤的孩子露出笑容,能让愤怒的孩子平静下来,能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过去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往往说,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这种方式我们学不来。现在,随着文化、观念的不断接触、碰撞,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习惯干对孩子张口“宝贝”,闭口“爱你”地直接表达情感。但是,由于性格、教育观念、自身成长经历等原因,仍然有不少父母处于“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状态。不善于对孩子说爱的家长不禁要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情感缺钙”?

 

你爱我吗,每个小孩都会问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无条件,也最不容质疑的,但是孩子们感受到了吗?

        还记得流传多年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孩子说妈妈最爱吃的是鱼头,因为每次吃鱼的时候她都不吃鱼肉,只吃鱼头。现实,这样的事例也不少。“妈妈就是喜欢打扫卫生”、“书包太沉了,妈妈你给我背”、“大人应该让着小孩”、“你为什么不早点来接我”,这样的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并不陌生。

        的确,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身边便有父母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累了有人抱着,烦了有人哄着,摔倒了有人扶,有了困难立刻有人上前帮忙。也正是因为从一开始便享受这样的“待遇”,孩子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爸爸妈妈应该做的,做不到就是一种错误。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每天为孩子操劳,给孩子买各种玩具、乐器,请家庭教师等。有的父母从不让孩子做家务,有的天天陪着孩子上学、做作业。但是依然有许多孩子没有接收到这些“爱的信息”。或许他还不明白你是因为爱而付出,把一切当成理所应当。更为严重的是,在家长觉得用爱包围孩子的时候,一些孩子的心里却在质疑“爸爸妈妈不爱我吗”?

        一位心理老师告诉我,她接待过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这个叫小亮的男孩来咨询室的时候愁眉不展,几经询问,他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觉得我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一想到这个我就感觉特别没劲,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学。”老师问:“爸爸妈妈对你不好、不管你吗?还是他们跟你说了什么?”小亮想了想,说:“也挺好的,我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都满足我,但是有时候我想跟爸爸说会儿话,他老说‘去去去,没工夫听你说这个,赶紧学习去’。有时候他们还说‘白养活你了’。我看电视里的爸爸妈妈都会对孩子说‘宝贝,我爱你’,但是他们从来都没说过。”

        小亮这种困惑在人的成长经历中并不少见,随机问问身边的朋友、同事,好几个人回想起童年时光,都曾经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怀疑过“爸爸妈妈爱不爱我”、“我不是他们亲生的怎么办”。有的人只是一闪念,立即打消疑虑;也有人把这种困惑埋藏在心底;还有人曾经为了得到答案,偷偷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甚至用故意闹脾气的办法考验爸爸妈妈是不是爱自己。大家的回忆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父母那一代是绝对说不出“我爱你”这三个字的。

        亲子间通畅的情感表达不仅是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有效途径,更是孩子获得良好发展的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够提供一定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多个层次,不仅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还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人人都希望得到爱,爱别人,也接受别人的爱。在幼儿时期与父母之间缺乏良好情感交流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障碍,焦虑,易发怒,哭闹起来很难恢复平静,这些孩子也更容易出现神经症行为、侵犯行为、多动行为、品行问题和其他儿童行为问题。

        从社会学习的角度讲,孩子只有和父母及抚养人之间有很好的情感交流,才能学会和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孩子从小和父母及抚养人缺乏很好的情感交流,他也很难和其他儿童之间有很好的情感交流,这可能影响他成人乃至一生。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觉得自己多么爱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他的爱。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和关心,但孩子却很少体验到父母对他的爱。父母的体验与孩子的体验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怎样才能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爱?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会理解家长的苦心。但是,对幼儿,甚至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很难的。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爱,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和谐、亲密、愉快的情感交流。

 

换一种方式,对孩子说“爱”并不难

 

        “亲爱的小雨宝宝,妈妈爱你”,“妈妈想你了”,一位出差在外的同事在电话里对着两岁的儿子一通甜言蜜语。据这位年轻妈妈说,对于初次体验分离的儿子,这招还真管用,小家伙很快就不哭不闹、安静下来了。能像这位妈妈一样直接表白,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是,人的性格不同、自身经历和所处环境不同,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情感交流方式的需要也不一样。因此,即使不能开口说“爱”的家长,也不必从此背上心理负担。换一种方式,仍然可以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孩子。

        借别人的嘴说爱。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的父母生活的年代决定他们不可能对我说出“我爱你”三个字,但是我却一直没有感到自己缺乏过父母的爱。为什么?在这方面,我的父母有个妙招。比如,我复习考试学习紧张时,妈妈就会过来说:“你爸心疼你了,让你歇会儿。”军训归来,爸爸悄悄告诉我:“你妈想你啦,昨天晚上就没睡着,今天一大早就开始给你做好吃的。”有时候,在亲戚朋友面前,妈妈会说:“她爸对她可上心了,我不怎么管。”爸爸却说:“你闺女可是你的小棉袄啊。”看着他们俩这么一唱一和,年幼的我在心里乐开了花,不仅感觉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而且觉得自己对他们是重要的。现在想想,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父母这种互补型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失为一种办法。对于那些不好意思直接表达情感的家长,不妨试试借着另一半的嘴把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告诉孩子。

        和孩子一起看一部亲情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令一代人印象深刻的电影,还记得当年的许多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我想变化就在那一刻悄然发生了。虽然他们走出电影院后仍然不会像主人公那样去表白自己的感受,但是许多孩子正是从那个电影开始去想,得到母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和孩子一起看一部以亲情为主题的影片,或许能够启发孩子意识到父母之爱的珍贵。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次在和女儿一起看电视剧时,剧中刚好也演了一对母女,女儿得了重病,需要做肾移植,母亲决定捐出自己的肾,两人一起被推进手术室。正在上小学的女儿看到这里忽然扬起小脸认真地问:“妈妈,如果是你会怎么办?”这位母亲告诉女儿:“如果是我,也会像电视里的妈妈一样的。”女儿想想,郑重地对妈妈说:“你要是生病了,我也会救你的。”

教育心理学中,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移情是指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社会心理学家索兰德认为,移情是由于感受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要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移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这种能力。这就是我们会跟着电视里的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愤怒或着急的心理基础。同时,儿童又有不容易将电视中的虚拟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区分开来的特点。因此,家长不妨有意选择一些表达亲情的影片,和孩子一起观看。这样,即使不直接对孩子说“我爱你”,也可以让孩子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和电视里的爸爸妈妈是一样的”。

        这种方法还可以扩展到读报、听广播、看书、讲故事以及转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只要是和亲情有关的内容,父母都可以和孩子分享。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要有语言上的交流,比如看完电视之后,和孩子聊聊你们各自喜欢的情节、人物,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既轻松,又有教育作用。

        给孩子写一封信。对于不善于用言辞表达情感的家长来说,转用书面语言表达也是一个好的选择。不知你想过没有,给孩子写一封信,把平时来不及说的、说不出来的话都写在上面,送给孩子,让他细细读,慢慢体会。

        已经是高中生的晓蕾至今珍藏着一封妈妈在她10岁生日时写给她的信。那是一张浅黄色着维尼熊的卡通信纸,平整地躺在与它配套的信封里。据说,这种卡通信纸在那个时候的小女孩儿中特别流行。信的开头称呼是“亲爱的女儿”。晓蕾说,爸爸妈妈平时从没有这样称呼过自己,他们工作繁忙,平时对她的管理方式属于严肃、粗放型,不会像其他家长那样经常对孩子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小时候的晓蕾也怀疑过,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她。小蕾说,就是这封信让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让她确信父母有多爱她,即使后来他们仍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但是她心里的疑虑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你是第一次给孩子写信,大可以把信写得煽情一些。从他来到人间给你带来的喜悦,到他成长过程中你对他的付出。如果你希望把书信作为一种亲情交流的常态,那么就可以增加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比如每次一个主题或结合最近这段时间生活中的事情。

        我想,书信不仅是家长对孩子表达情感或者提要求的工具,一次书信交流更是一次情感的升华,一次对生活的提炼和阶段总结。随着通信工具的发达,这种方式如今也可以扩展为短信交流、电子邮件交流,甚至建立亲子博客等。

 

比表达更重要的,是稳定、持久的爱的氛围

 

        其实,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既需要方法,又需要超越方法。一本国外的教师手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对着一只小狗以训斥的口吻、生气的表情大声叫嚷“亲爱的狗狗,我爱你”,那只小狗会是什么反应?它会高兴地摇尾巴,还是吓得缩成一团?

 我想,这个小案例对教师有启发性,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在爱的名义下,家长的言行往往存在两个小误区,致使爱的信号不被接受。一种家长容易把唠叨当成爱,正面情感却用负面的情绪表达。比如,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我这是为你好”、“我管你就是爱你”,等等。如果是在一种负面的、否定的,甚至激烈冲突的情境下,即使家长的言语中有情感表达,孩子也很难接收这些信息。另一种家长则容易依自己的情绪行事,让孩子琢磨不定。这种家长高兴起来,跟孩子说话时便是亲呀、爱呀,宝贝心肝;自己工作烦了、累了或者孩子犯错误了,便是一顿狂风暴雨,甚至暴力相向。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可能只把家长说的“爱”当成家长自身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者接收到的只是“今天妈妈或爸爸高兴”这样的信息,而不能真正感受到这种爱的深刻内涵。与表达比起来,在家庭中形成持久、稳定的爱的氛围对儿童的情感体验来说更为重要。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方法1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巧妙传递爱的情感,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调查——从零用钱看中学生理财
    顺其自然尊重个性——老舍独特的育子…
    “三亲”孩子
    爸爸,我想对你说……
    海霞:母亲是我播音路上的导师
    孩子喜欢
    女儿,我在听
    父母应学会表达爱
    闹闹上学
    爱不需要条件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更需要呵护
    郎平——“铁榔头”为女儿化作绕指柔
    父亲的作品
    孩子面前切莫信口开河
    如何实现和孩子有效交流
    孩子缘何也有『成人心理病』
    别给升学备考的孩子帮倒忙
    妈妈,我也想玩儿
    姜昆粉碎女儿的歌星梦
    母亲三招
    为人师表做父亲
    和孩子“讲条件”
    做家长的五条简单原则
    在美国当“地理陪练”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访吴娟
    家长该如何修复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真正读懂我的宝贝
    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
    父母应成为亲子沟通的主动者——访刘…
    将“陪读”改为“培养”
    爱从“口”出,爱从“心”入
    向儿子“撒娇”
    家长太“谦虚”,孩子变落后
    父亲是郎朗的第一个伯乐
    别要求孩子走特别的路
    我比女儿大三十
    父亲在拐角处等我
    我可以帮助你吗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一位农民父亲的教育绝招
    换种眼光看孩子
    牙齿仙女给女儿的信
    父爱隔着一道门
    昔日优秀生缘何成为心理“残疾”人
    如果石头能说话
    完美的代价
    让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
    与孩子做朋友,从哪里开始
    父亲的拥抱
    家有高考郎
    开窍的日子
    管教孩子不要大喊大叫
    和儿子共同成长
    母爱也“自私”?
    易中天:最好家教是不教
    王海鸰:单亲妈妈二十年
    孩子心里话——合格家长怎么当
    “智慧妈妈”杨澜的育儿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