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看南怀瑾的一段话。(师读)今天我们就学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节选》,我们稍微的了解一下庄子。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注释1有关庄子的介绍。谁来读一下?生: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师:这里要注意,庄子介绍里有一个带书名号的《庄子》,它是一本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篇。他继承了老子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跟老子有的时候被称为“老庄”。《庄子》这本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共三篇。《庄子》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和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为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要注意一句话: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和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为一炉。等会儿我们学了这篇文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文言文我们总要先了解几个重要字的读音。先来看看屏幕上六个字,你们会念吗?(课件出示)
生试读。
师:不是非常的正确。
生议论读音。
师:让我给你们看看正确的注音,好吗?(课件出示拼音)
生正音。
师:先把正确的注音写在书上。
生写读音。
师:写好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容易读错的音,注意一下。接下去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一块朗读一下,看看预习工作怎么样。做好准备了。
生齐读课文。
师:开头的感觉读的还不错,后面有的同学稍稍跟不上节奏了。里面确实有一些句子,读的时候要稍微注意一下,比如说断句。看到第三行最后三个字,看到了吗?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在哪里稍微停顿?
生齐答:焉
师:“焉”是不是?刚刚读的时候,有的同学在“于是”这里稍微做了一下停顿。其他整体上还可以的。作为课文中的一篇古文,我们刚刚看的时候,它有一点特色,比较不一样的地方。以前我们学文言文,旁边的注释都给我们解释好了。对不对?然后我们这样看看,但是这篇文章的解释没有完成,也就是需要我们自己完成。那么课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根据工具书找出字的解释。很可惜,班里同学当时我统计了一下,没几个同学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那么我就事先给你们准备了一下,我把这篇课文里涉及的一些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的义项给你们罗列出来了,(课件出示)是不是呀?接下去我们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我们四人小组根据我们的讲义推断字词含义并试着去翻译全文。那么这又会出现一个问题,(指屏幕)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因为有些字的意思有一个,有些确实没有合适的义项,那怎么办呢?要靠大家根据文章的含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希望能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这样的话,我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篇文章的翻译。等会儿我们请四人小组派代表给我们翻译一下。
生小组合作翻译。
师:我们看看成果如何好吗?根据讲义和屏幕上这些东西看看。这篇文章比较短,我们就让四个小组来回答,可以吧?第一小组翻译从“秋水时至”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生答:秋天的雨水随着季节的来到,许多小河流汇入黄河,直流的水中非常大,从两岸或河流倒水变得高岸隔水相望,辨不出是牛还是马,于是黄河之神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美都在自己这里。
师:好,请坐。其他小组有没有意见?
生答:“于是”是这时候。
师:有没有问题?
生齐答:没有。
师:那么来看一下,这个“焉”靠近那个义项?(课件出示)
生齐答:语气助词。
师:好,语气助词。那么“秋水时至”的“时”,你们选择哪个义项?
生齐答:季节。
师:如果按季节应该怎么翻译?
生齐答: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
师:“随着”是不是?好,也就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变化了,它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做什么?
生齐答:状语。
师:名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是“按时”或“随着时间”是不是?随着季节来了。接下去从“顺流而东行”到“我之谓也”这里。
生答:顺着水流向东行到达北海,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尽头。这时候河伯才把他的脸转过来,迷茫的对着海神叹息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能谁能比得过。’说的就是我”。
师:请坐,小组同学来帮忙了是不是?有没有问题啊?
生说:莫己若。
师:“莫己若”应该是宾语前置成“莫若己”。大家一起翻译。
生齐答:没有人比得过自己。
师: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里还有一个“闻道百”,我们怎么翻译的?
师生:“闻”是听到,很多道理。
师:其实应该“百”放在“道”之前。这也是个特殊的句式“定语后置”,这作为一般了解。下面还有一个宾语前置,“我之谓也”翻译的时候是——
生齐答:说的就是我。
师:“之”有一个做代词,有些作副词……
师:最后一部分请那个小组呢?这边。
生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还有人轻视伯夷的义,开始我还不相信,今天我看到了你的广阔无穷,我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会长久的被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耻笑。
师:很好,请坐。她翻译的句子重点词都翻译到位了,是不是?我们看一下,这样翻译下来,也通过前面句子的讨论,觉得《秋水节选》这短短的一段有没有翻译不好的句子?再给你们两分钟,自己看一下哪个句子翻译的还有问题。可以稍微读出声音来。
师: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就是“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我们翻译的时候是这样翻译的:“涘”我们说水边也称为岸边,从两岸或者从,“渚”翻译成什么?
生答:水中的沙洲。
师:那么“崖”翻译成什么?
生答: 高岸,山崖。
师:从两岸的沙洲一直到水边的高岸,望去都分不清是牛是马,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生答:宽。
师:说明河面非常宽,广,宽阔。这是文章中很简单的一句。河伯开始以为自己很大,所以他认为天下最美丽的都在——
生齐答:自己。
师:接下去他又认为看到了——、
生答:海神。
师:然后觉得自己是不是这么大?
生齐答:不是。
师:所以我们看,他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齐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
师:发出感叹是不是?主要变化是开始他认为自己非常大,然后到了海边他发现自己比较——
生齐答:小。
师:觉得海神更加的壮阔,最后河伯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会长久的被那些有修养的人耻笑。他为什么觉得会被他们耻笑?
生答:通过这件使他知道自己的见识短浅了,好像井底之蛙。所以他感觉好像会被别人耻笑。
师:很好,感觉自己想井底之蛙。这里要注意它使用了一种手法——对比……
师:这篇文章的思路就是这样的。接下去我们要讨论,先看一下(课件出示),它是怎么对比的。我们前面讲到《庄子》的文章,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和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为一炉。这篇文章很简单,黄河不辨牛马,他认为自己非常雄壮、开阔,然后他就非常的——
生齐答:沾沾自喜。
师:接下去流到了北海发现更加的开阔无边,于是他就——
生齐答:自叹不如。
师:这里有两种对比。仔细看看。作者在文中阐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学习了这篇寓言,你还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你现在的学习实际或生活感受谈谈你的认识。
生讨论。
师:先来看看文章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生1: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未必在一片天空下就是最好的,因为在其他地方别人有可能胜过你。
师:请坐。她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还有没有?你从河伯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生讨论。
生2:我觉得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它,看到自己的缺点改正它。还有吗?
生3:我们应该用显微镜看自己的优点,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同样要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别人的缺点。
师:感觉好像,两个人的意思是不是有点相似?
生4: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生活,去外面看看,不能总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师: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还有吗?
生5:一个人的见识有限,不能骄傲自满。
师: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有限,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还有吗?
师:大家想到了几点: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来看河伯,河伯这个人开始很骄傲对不对?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就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了比较才能看到问题。
师:文章的内容以及阐发的人生哲理我们知道了。接下去我们看这篇文章比较优美,而且有许多的成语,你能找到这些成语吗?然后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谁先来找?
生齐答:望洋兴叹。
师: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
生答:看到海洋就感叹。
师:还有吗?欣然自喜什么意思?
生齐答:很高兴。
师:还有吗?
生齐答:贻笑大方。
师:贻笑大方什么意思?
生答:被别人耻笑。
师:老师也找到一些。(课件出示)欣然自喜,高兴的样子。也做欣然自得、欣然自乐。望洋兴叹,“望洋”也作“望仰”,仰望海神而感叹,意思是看到别人伟大,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在用比喻义多一些,力量不足或缺少常念,面对某事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的人见笑。“大方”泛指见多识广或有某种专长的人。大方之家这个成语不是经常用到,泛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也可以指专家学者或内行的人。贻笑大方中“大方”是指见多识广或有某种专长的人,现在是指——
生齐读。
师:这两个意思发生了变化,也就是——
生齐答:古今异义。
师:回去一个小小作业就是整理一下古今异义。接下去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下。
生齐读。
师:翻开书,看活动体验,另一项作业是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