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十二郎文
|
查询教案教学设计2的详细结果
|
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诵读课文,小组或同桌互相口译课文,初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 重点实词
衔 止一岁 辍汝而就 东亦客也 图久远者 敛不凭其棺 其又何尤
幸其成 遇汝从嫂丧来葬
(2)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莫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以待馀年
(3) 词类活用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长吾女与汝女
(4)古今异义 少年
(5)一词多义
幸 A皆不幸早世 省 A不省所怙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B 汝来省吾
其 A请归取其孥 B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D曷其有极
E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F死而有知,其何离?
虽 A以为虽暂离别,终当久与相处 始 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 B 汝之子始十岁
(6)变式句
①惟兄嫂是依 ②吾念汝从于东 ③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2.再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给文章分段归纳大意。
明确:《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几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意义如下:
第一部分(1—3)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 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3. 理清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板书)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① 叔侄情深
抱憾终生
信然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其梦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教学设计2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祭十二郎文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短文两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