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高中三年级 >> 教案课堂实录 >> 正文

 

2001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指导

查询教案课堂实录的详细结果
,这种推断和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理有据的。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就考查的能力层次而言,现代文阅读涵盖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层次的思维能力。从命题的实际看,“以理解为基础,以分析综合为核心,兼顾评价鉴赏”就是对阅读的思维能力及质量的要求,而且针对不同的文体,需要我们选用或兼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并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也是“全面考查”的又一重要内容。(一)答题原则“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是我们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原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惟一标准。
  (二)分合意识
  先“分”后“合”,是一种应付现代文阅读尤其是限定字数的简答题的有效方法。“分”,就是“分点解析”,尽可能完整地分解出回答问题时所涉及到的所有题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合”,就是“归纳综合”,将分解出的多项复杂的内容归拢起来,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以简驭繁的最终效果。
  (三)练习意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备的操练意识,现代文的阅读练习更是如此。“练精高考题,精练普通题”是我们指导练习的一贯口号和做法。高考临场阅读不同于平时阅读,因此我们进行考场阅读训练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我们认为,在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和练习各类试卷时,应反复强调并落实下列习惯和要求:第一、调整心态冷静答题。第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比如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第三、确定区域圈点勾。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命题专家如是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第五、先拟稿写全写顺。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数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高考要着重考查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阅读复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五、考场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2000年高考作文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材料作文,是自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最为开放的作文题。高考出这样开放的作文题,目的是给教学以参照,鼓励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面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和个性特点。但是,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错误的应试思想的蔓延,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当然,仍然会有多种文体供考生选择,仍然是话题式的作文,限制主要是内容上的限制。
  今年高考写作要求中增加“感情真挚”一项。过去在高考作文阅卷中发现了一些仿作和套作,甚至违背情理的假、大、空文章,这项要求意在倡导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不能矫揉造作。另外,作文仍然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发展等级体现了高考作文允许学生创新,并且鼓励创新思维,这对于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作文就是做人,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结果,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把行为过程中最典型、最美好、最感人、最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深度、有波澜,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话题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和一般的材料作文自由度要大,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写作话题作文要突破内容关;话题作文减轻了审题的难度,但仍需仔细审题,化大为小;写话题作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运笔写作时心里时刻要有发展意识;审清揭示语的含义,逐句细读题外要求及注意事项。
  话题作文要使阅卷者“一见钟情”--要有美妙的写作面,只要考生做到平时留心,考场沉着,我们就可做到书面整洁,书写美观,字体规范,行款正确,就能使自己文章的外部形体以独特的魅力去激起阅卷人的审美愉悦。要记住,貌美是使阅卷人一见钟情的一张王牌。向阅卷者“吐露真情”--要有真挚的写作感情,激情出智慧,真情出精品。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伤心也是动人的歌;心中有条爱河,让文章腾起闪光的波浪。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文章。
  让阅卷者明白你的“新”意--要有鲜明新颖的写作意旨:托起藏在云层中的太阳;五路神兵,各显其能:(1)多向思维,选优择新;(2)深入钻研,挖奇掘新;(3)出人意表,超前想新;(4)逆向反思,领异标新;(5)杀回马枪,旧题翻新。厚积薄发,练就点金之指--要有独到的写作才识: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广博联想,想像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收光聚焦,点“材”成金。做一个好裁缝--要有优美的写作形体:巧饰题目,要一目传神;雕饰“凤头”,打好第一枪;修饰“豹尾”,撞响警世钟;撑起“猪肚”,要有撼人心魄的精美文段。不防施展一下魔术--要有醉人的写作文采: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流行的话儿真精彩,要的就是“金刚钻”语言。
考场作文还要注意三忌:一忌不讲文体。近两年,社会上流行一种“淡化文体”的说法。这对考生产生了误导,以为“文体不限”就是不讲文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出了一批非驴非马的“四不像”的文章,直接影响了许多考生的得分。其实,“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它只是给了你选择文体的充分自由,一旦你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得按该种文体的要求去写,记叙文就得像记叙文,议论文就是议论文。二忌感情虚假。去年的作文题由于话题宽泛,因此选材多样,内容丰富,不少作文很生动。但如果细细一看,就会发现,所叙之事虽




然是真实的,但感情却是虚假的,至少是外加的。这虽然不能全怪学生,但这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高考作文不仅内容要充实,而且感情一定要真挚。三忌华而不实。这两年,部分考生受报刊上某些“美文”的影响,一味追求用词的“多彩”,虽然辞藻丰富,但花里胡哨,华而不实,内容浅薄、飘浮。这种文风要不得!还是以平实的现代口语去表达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好。如果能在内容真切的同时做到词语生动,那当然更好。
  作文考查是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准备高考作文有两方面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作文题目放开的时候,考生尤其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二是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包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了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才是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
  总之,考前一定要注意检查所学知识是否系统。缺什么补什么,绝不发生偏离现象。在储备系统知识的同时通过查漏补缺使知识的系统得到保障。对于遗漏的知识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弄清楚问题的根源,以便根绝。通过运用而巩固提高。知识一定是在运用中才能发现问题所在。适当做题是必需的,但又不能把题做死了。要多思考。最好推而广之地做,最好能学出个性与特色。个性与特色是学出创造性的一个标志。在今天大讲创造的大气候下,这是成功的一付催化剂。比如作文就是最能体现个性化的载体。但也要注意个性化不是胡思乱想。2001年语文科《考试说明》进一步明确了高考语文的能力要求,其中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所占比例很小,测试的重点在语言应用、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因此,复习时应加强这几个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除却风云见灿烂,2001年是新世纪第一年,谁能在这一年考上大学,谁就将是新世纪的风云人物,我们衷心祝愿,赶上这一趟高考专列的学子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骄子”!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课堂实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2001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指导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父子情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六…
    阅读课教案
    皇帝的新装
    海滨仲夏夜
    羚羊木雕
    济南的冬天
    背影
    十三岁的际遇
    我儿子一家
    我与地坛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
    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
    胡同文化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寓言三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的老师
    为学
    花的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
    改造我们的学习
    木兰诗(已制成课件)
    写出景物的特征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坛精华…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读《伊索寓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
    写出事件的波澜
    高一新教材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和学法指…
    高一新教材第三单元
    黄鹂
    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短文两篇、散步…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
    我上《祝福》之“雪”
    神奇的极光
    滕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褒禅山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与朱元思书(论坛精华帖)
    风景谈(论坛精华帖)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坛精华…
    咬文嚼字
    高中说课材料《绿》(论坛精华帖)
    《再别康桥》
    过万重山漫想
    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病梅馆记
    空间和时间旅行
    为了忘却的记念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师中心谢)
    故都的秋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
    《物种起源》导言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五…
    最后一课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三…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二…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一…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案(教…
    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高二、高三作文训…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教…
    《论求知》说课稿
    《海滨仲夏夜》说课稿(论坛精华帖)
    《记忆》《门槛》教学设计 (论坛精华…
    滕王阁序
    田忌赛马
    诗五首
    寓言三则
    《内蒙访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论坛精…
    伐檀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宽容》序言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四…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最后一课
    《背影》说课教案(论坛精华帖)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现代诗二首——《乡愁》
    《冬天之美》创新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

    卖油翁
    宋定伯捉鬼(用课件上课)
    最后一课
    《论语》(已制成课件)
    《拿来主义》说课稿(论坛精华帖)
    《马踏飞燕》教学设计
    查蘑菇的小男孩,是否说穿了皇帝的新装
    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
    发现——《故乡》教例评析
    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爱莲说》教…
    边环问 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
    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
    谈谈孔乙已的偷——《孔乙已》教例评…
    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
    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
    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
    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
    故都的秋
    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突出训练,优化教学——例谈《改造我…
    背影
    我儿子的一家
    金盒子
    散步(第二课时)
    短文两篇
    谏太宗十思疏
    近体诗八首(高中语文新教材)
    黄鹂
    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桃花源…
    《读<伊索寓言>》备课指导
    数字杂说
    包身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七根火柴
    再别康桥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初一)
    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勤》教例评…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有关拖鞋的问题
    琵琶行
    网上鲤鱼溪
    拓展阅读《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课例实…
    一碗阳春面
    一碗阳春面
    胡同文化(论坛精华帖)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师中稿)
    胡同文化(论坛精华帖)
    语文课应注重人文性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
    守财奴
    装在套子里的人

    《孟子》两章
    祝福
    《论语》两章
    作秀与美化------评电影《生死抉择》…
    体态语(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般涉调]哨遍
    叶檀:个税改革请脱下皇帝的新装
    唐诗三首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
    阿房宫赋
    师说
    《诗经》三首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离骚(节选)
    米洛斯的维纳斯
    倔强的小红军
    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优秀生的心理健康不可忽视
    屈原列传
    太阳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
    雷雨
    故都的秋
    胡同文化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宋词两首——《念奴娇》《永遇乐》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
    环环相扣 化难为易——《雷雨》片断教…
    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
    《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
    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
    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
    《小橘灯》教案
    《春》教学设计
    白酒涨价潮:不过是在织一件皇帝的新…
    “遮羞墙”与皇帝的新装
    宋词两首——《雨霖铃》《扬州慢》
    谈谈孔乙已的偷——《孔乙已》教例评…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