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这一课书不仅仅是在写听泉的,还写什么呢?再请同学读读。 指名读。 师:知道了吗?传递了什么信息? 生:鼎湖山的树木昌盛,都是因为这泉水。 师:也就是说它不光好听,还蕴育了生机(板书:蕴育生机,教学“蕴”) 泉水不仅美,而且还是一切生机的源泉,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激之情读一读这一段。
齐读。 师:除了蕴育生机,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真的感受到了泉水所带来的快乐,因为他说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了。 师:那泉水真的流进他心里了吗?什么东西流进心里了? 生:因为泉水给他享受,所以他陶醉了。 师(指黑板上的问题二):这个问题谁问的?你现在能不能回答了? 生:…… 师:泉声还流进了心田(在“蕴育生机”后空一格板书:心田)能不能给这个中间加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生加不出)我给你们提个醒,可以到最后一段中找一个字出来。 生恍然大悟,高声地叫了起来:润! 师板书“润” 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 齐读——指名读 师:里面有一个词:古刹,是什么? 既然这一段哪听泉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简单地说自己住在古刹不就行了? 生:他觉得很美,所以就写一下风景。 师:还不是,谁来读读最后一段,通过读最后一段,体会一下在这一段有什么用。 生读。 生: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师: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生接:蕴育生机) 师:学了这一段,我们要学习第二四两段了。 都写听泉,干嘛要写两大段。 生:一段写听泉,一段写在晚上的回忆 师:那就是说他在晚上就回忆? 生:不是的,正是因为他在昨上听到了泉声,才回忆起白天路上的情景。 师:对啊,第二自然段就是写路上的情景啊 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师:虽然你读得还不是很熟,但也挺不错的,你给推荐一个你们班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 生推荐读,该生读得不错。 师:读得挺好的,不过也要挨点小批评,就是不爱举手。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读,你应该对这一段有印象,给你两分钟时间,愿意默读的默读,愿意朗读的朗读。这一段给你有什么感觉,想法,站起来说说。 生读后交流 生:(读文中描写的句子)这几句可以汇成一个字:美! 师:如果不读原文,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 我给你们提个醒,从“听泉”“蕴育生机润心田”这两个方面去想,一定能说好的。 生:这一段话写出了生物中的循环,泉水滋润着树木生命,树木又可以保持水土。 师:是啊,就是这样。 师:这位作者带着我们一路上山,除了看到泉,还看到了什么? 生:大树,浓阴。 师(板书:浓阴,解释):这说明什么?和最后一句有没有关系? 生:…… 师:你们的回答启发了我,我的感觉就是一路浓阴一路泉(板书、齐读) 我这两个“一路”就是一路伴随啊,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浏览课文后陆续指出:到处,时隐时现,不绝于耳,看不见却听得见。 师:这一段是写白天亲眼看泉,听泉,下面我们要花大力气来学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六人按总分总的形式分读)—齐读(指导读好“万籁俱寂”“细细”)—指名读 师:第一种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声音,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这一句最适合女同学读了。(指名女生读) (对着该女生):你现在心里想一个人的名字,最好是个女同学,跟她比,读好了就点名,点到谁,就谁来读。 其余几种声音的朗读基本同上。 指名四人分读。 师(对着第一节课中要改中国民乐的学生):你起来,刚才请你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相应地改成了:胡琴,古筝,号角,鼓号。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乐器也可以比呢? …… 师:除去乐器之外,你还能拿大自然其他东西作比吗? 生:……蛐蛐(师:这泉声可真够小的啊) ……老虎吼叫(师:可真够有气势的,不过改为虎吼可能更好一点) ……羊叫(师学羊叫:那个小溪流水能这样吗?) …… 师:那么大家说一下,这第四段重点写听泉,它给你什么印象? …… 师:什么时候听到的?(板书:夜听) 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个词,(齐读最后一句,板书:奏妙曲) 看谁文采好,能给这中间添什么字。 生:清泉 师(指前一句):这儿有个泉字了。 这泉流到山间就成——(生接:小溪) 生:清溪(师板书) 齐读板书 下课
附板书: 鼎湖山听泉 小雨薄雾鼎湖山, 一路浓阴一路泉。 夜听清溪奏妙曲, 蕴育生机润心田。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