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小学生学习写作是因为在真实地现实生活中有感而发,是为了满足日常“真实”交际和自我表达的需求。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提出的要求。在这里,“懂得”不仅仅对写作是意义的“认知”,而且包括在实际生活实践中的体会,强调要使学生体验到作文在生活中的意义,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手段。在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文教学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日常生活中表达交流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培养文学家是面向少数人的教学行为,是未来文学院的事情。这样定位,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生存素质”。
“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强调了写作对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意义,是生活中“真实需要”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才写。
记实作文源于真实的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真实的体验,真实地、强烈的体验能够激发孩子真实的表达欲望,使表达成为学生真实的需要。从而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实现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记实作文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将“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真实的表达情境中,选择真实的内容,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需要用什么方式和文体表达交流,我们就教学生学习什么表达方式和文体,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尊重的思想。
4、记实作文降低了要求,使作文不再困难。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高段的写作定位于“习作”,强调了高段小学生写作还是练习的性质,是学习、练习着用写作的手段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表达交流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跟199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不再提 记叙文的“有中心、有条理”。学生在真实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写作,不再为没的可写所累,习作只要表达清楚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再提“有条理”,改为“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是因为孩子们到了高年级,经过大量的阅读以后,知道“表达不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段落,可以另起一段”,而“条理”则涉及到“顺序、表达思路”布局谋篇的问题,这对全体小学生来讲,要求是比较高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这些变化,都是为了使学生不再感到作文困难,从而增强学习写作的自信心。
【教学活动设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