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实作文”返真归实 ——初中阶段“记实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作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有感于初中“记实作文”教学的“造假”现象,思考 “记实作文”的本原应为“真实”,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记实作文”写作中返真归实,并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总结在开放作文教学中构建“真实”的初步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记实作文”教学 真实 返真归实 开放教学 【正文】 一、正视现状——“记实作文”教学的“造假”现象 试看现在的学生作文,人事造假,思想造假,甚至情感也造假。造成“造假”的原因自然很多,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有老师的,也有学生自身的。面对这么多感情苍白、题材陈旧、形式雷同、缺乏个性的文章,我当时内心的冲撞是十分的激烈:本该属于这些花季孩子的真实、丰富的情感到哪儿去了?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一) 学生——编织故事的能手 学生的生活质量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少;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少。他们手中那支写作的笔怎么会不沉重!想写,无东西可写,编假话;想说,不敢吐真言,说假话。学生的作品哪有童趣、童真可言? (二)教师——“伪真实”的指导者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引导存在失误:有的教师不研究学生写作的心理动态,不了解也不 关心他们的生活,不去品味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煞费苦心地探寻中、高考意向,出一些旧、俗、隔、套 的文题;方式上步中、高考的后尘,画地为牢;加之作文前的指导不是着眼于触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一味传 授那些死板的写作理论,除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之外便无话可谈。如此经年累月,必然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心灵的港湾很难荡起涟漪。②态度失当。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缺乏适度的宽容、不是满腔热情地扶持,而 是摆出尊严的面孔说教,甚至任意鄙薄,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带着这样的冲撞我反思了自己和周围同行的作文教学,是的,虽然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但面对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和为应试设置的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制约了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操纵作文命题和批改生杀大权的同时,也在扼杀学生的写作乐趣和创造性,将自己与学生隔离在作文这汪洋苦海的两端。
二、倡导“求真务实”——回归“记实作文”的本原 北京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在一篇声讨“灰色作文”的文章里,写道:“河水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空气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大海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作文污染了,谁来呼唤绿色?”面对被“假、大、空”污染了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改变现状,引领学生回归“记实作文”的本原? 那么,何谓“记实作文的本原”呢?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这里说的“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说真话,诉真情。叶圣陶说:“写出真实的、诚实的话”,叶老反复强调作文要“理真、情切、意达”。《语文课程标准》主张: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高年级“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的习作“感情真实”。总之,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求真——有童真、童趣、童语,说真话,不说假话;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从作文教学的发展阶段看:“求真”、“求实”是“求活”和“求新”的基础。加之,作文是一门教人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学会真诚的学问。因而,“求真务实”,是“记实作文”教学的真正本原。在教学中,教师应倡导“求真务实”,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言之有务,要对胡编乱造、言不由衷,说“不”!
三、对策研究——在开放教学中构建“记实作文”的“真实”灵魂 要构建作文“记实作文”的灵魂,笔者认为,应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全过程的开放。 (一)开放教师的指导思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造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他把心理临床治疗原理运用于教学,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刻意指导,而是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注重情感的适应性,双方都真诚、平等地进行沟通。“非指导性”教学充满着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辉。罗杰斯批驳了历史上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等教育行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全不干预学生思想,只起组织者的作用。因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和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改革目标,用“非指导性”作文理念进行教学,彻底解放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负累,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作文"两字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沉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感悟、体验,去追忆、想像,去剖析、推断,去发现、研究。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体裁的限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发现生活真谛。 (二)开放学生生活体验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指出:文学的源泉是不断发展的、无限幸福的社会生活,任何时代、任何内容、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一定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活也是学生习作的惟一源泉。如果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了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叶圣陶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叶老指出,“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可见,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引入“真实”作文的源头活水。要走出目前写作教学的困境,激活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尝试: (1)利用各种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