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语言的演变

查询教学资料和反思的详细结果

第二教时
1.导入  新课
从回忆上次讲课的内容入手,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演变的内涵。
提问:语言的演变是指哪些方面的演变?
学生回答,明确:语言包括三个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音——外在形式,语汇——建筑材料,课文一开始就从这三方面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但是说得不细,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揭示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把细说深入地说留在第二、三部分了。
2.检查作业 ,结合讲析第二部分。
(1)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教师巡视,选出其中较好的一个,把答案写到小黑板上,写好后共同订正、补充。

参考答案:

教师点拨:这部分仍然用分类说明,不过分类的角度和层次起了变化,这里角度是语汇变化的种种状况,层次深入了
探究了导致变化的种种原因。
(2)为了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填写下面的表格。
汉语语汇古今变化一览表(印发)
序号 变化情况 语汇举例
1 旧词消失 ?骊 骓 ???? ??雒 ?
2 新词产生 椅 凳 桌
3 吸收外来语 葡萄、咖啡、沙发、尼古丁、卡车
4 生活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 床、坐、钟、肥皂
5 词义扩大 江、河、菜
6 词义缩小 肉、谷
7 词义转移 涕、信
8 词义弱化 很、普遍
9 单音词变多音词 耳(朵)、眉(毛)、发(头发)
10 单音词换单音词 首(头)、口(嘴)、食(吃)
11 因忌讳引起 词义的变化 老虎(大虫)蛇(长虫) 解手(大小便)
(3)这部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着眼于利用课文中的例子去深入领会理论,不必多加补充。只在比较难于理解的地方作一些点拨。
①讲“旧词消失”时,可以问一问作者为什么举《诗经·鲁颂》中“马”的多种名称为例?
学生回答,明确: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②讲“词义转移”时,指出古今义不是并存的,而是新的意义代替;日的意义。如“交通”,古义为彼此相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今义是往来通达。
③讲“词义弱化”时,注意与“词义缩小”比较。弱化,表程度由高到低,由强而弱;缩小,表范围由大变小。以“公”为例,古代用来表爵位、尊称,现代汉语中不用或用得很少了,词义在缩小了。再如“甚”,古代表示程度很高,有“太”、“非常”的意思,语气也很强;现代汉语中说“甚美”,虽有“很”的意义,但语气削弱多了。
④讲“因忌讳引起的词的变化”时,说明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该事该物,就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说法,引起了词的变化。
3.讲析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部分。指名复述这部分的内容,教师抓住学生复述的要点随手板书:
(2)教师点拨:①注意第一节的结论:“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古今汉语语法差异第一部分已经谈了,这里是进一步说明,并逐渐收束。②语音不同于词汇、语法,可以直接从文字材料中找出古今汉语的差别,它要转个弯,从押韵、平仄和形声字的声旁去揣摩,证明古今发音的不同。③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押韵与今天不同,是指的古韵,荣(ong)属东韵,“生”、“城”(eng)和“情”(ing)属庚韵,因此作者说读起来不押韵了。我们今天读起来并不觉得拗口,那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同在一辙——中辙。(按:辙,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以押韵的韵部,比古韵宽泛。)
4.总结全文
(1)结构特点——语断意连,环环扣紧(板书)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虽然用数字把各部分隔开,但彼此仍然血脉贯穿,联系紧密。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初学本文时就提到的总分式顺序;一是环扣词语的使用。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开头的一、二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二句,读时教师要学生们随手标出反复出现的词语。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学生注意加点词语。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里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里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二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重复出现的词语,前后相应,像环一样把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扣起来。再看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开头是“语法方面”,第二自然段开头两字是“语音”和第二部分开头相扣、并且揭示了本部分的内容。
(2)写作方法——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板书)
教师讲析:本文三个部分20个自然段,除1个自然段没有举例外,其余19个自然段,或多或少都举了例,运用了举例的方法。但是同中有异,同为举例说明,有假设举例,如朱熹听孔子谈话;有典型举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有列举举例,如《诗经·鲁颂》的《驹》提及的十六种马的名称。此外,表示举例的一些带标志性的词语用得富于变化,有“比如”“如”“例如”“又如”“像”“……的例子”、“……的事例”等等,使得文情多变。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如第二部分第四节,先后举了三个例子,说“几”、“床”、“坐”三个词的内涵是怎样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时,讲“床”结合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讲“坐”结合运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3)语言特点——通俗、准确、风趣(板书)
①通俗比较好理解,全文平易朴实,尽量少用专门术语,多用浅显的实例来说理。注意适当的重复,引导读者由初知到较深入的理解。
②准确。共同看《思考和练习三》加深对这点的体会。教师点拨:如小题“1”中“大约”是约算,是根据出土文物去零数后的折算,“大概”是推测,是从汉尺推想到战国时的齐尺与公尺的比例。
③风趣。朱嘉听孔子讲话,大有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让人们从荒唐中窥见真理。
5 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浚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战国策·秦策三》
A 文中除人名、地名外,古今意义一致的字有 。
B.意义未变,现在不能单用的有 。
C.意义未变,但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的有 。
D.文中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有 。
E.橐载的意思是 ,这种格式在古汉语语法中叫做 。
F.“蒲服”的意思是“匍匐”,因为两者同为 ,音近而相通。
(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文后的问题:
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因此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究时,必须明确是在研究它的现状还是研究它的历史①。第一个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主要指当代)和历时研究的区别的语言学家是瑞士的F·de索绪尔,他这个主张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影响很大。可是有一点是索绪尔当时没怎么强调而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加以发挥的,那就是历时的研究是以若干个共时的断面研究为基础的②。这个认识对于汉语研究待别重要,因为直到不久以前,还有很多人把“古代汉语”当做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③。
——吕叔湘《语言和语言研究》
①语言研究有两个方向,为什么作者要强调研究者必须明确研究方向?
②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关系怎样?
③怎样理解吕叔湘所批评的“把‘古代汉语’当做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的倾向?

附:参考答案
(1)A.出、行、伏 B.载、昼、饵、乞、食、兴 C.而、于、为 D.卒、至于、霸 E.用口袋装 F.叠韵
(2)①语言的历时研究着眼于纵向比较,而语言的横向研究着眼于横向的搜集、综合和分析、比较。前者着眼于研究语言古今差异,后者着眼弄清某种语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料和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语言的演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诗词五首
    陈涉世家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梵高传(节选)
    邓稼先
    核舟记
    韩愈短文两篇
    勾践灭吴
    《世说新语》两则
    大傻教《我与地坛》
    诗歌五首
    诗歌五首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
    花未眠
    故都的秋[站长推荐]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春》第一课时
    一堂室外作文课记实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钱梦龙示范教学简录——《雁》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简案
    毛泽东词二首
    鲁迅自传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
    米洛斯的维纳斯
    勾践灭吴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钱梦龙示范教学简录——《雁》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简案
    毛泽东词二首
    实物类话题作文的构思——兼“墙”的…
    实物类话题作文的构思——兼“墙”的…
    《就是那一只蟋蟀》
    故都的秋[站长推荐]
    语言的演变
    《生命 生命》
    《醉人的春夜》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
    《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17奇妙的克隆(方案A)
    初中语文三册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春》第一课时
    食物从何处来
    初中语文第二册1--4单元测试卷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中考作文
    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语文试题
    初三语文试题
    练习测试之五
    初中语文二册一单元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阿长与》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中考作文2
    中考作文3
    中考作文4
    中考作文5
    气候的威力
    初中语文第二册作文指导
    日本平家蟹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9.海燕  高尔基
    第一单元总结课
    陋室铭
    蜘蛛
    《化石吟》教学设计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
    《散步》教案设计
    向沙漠进军
    看云识天气
    死海不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木兰诗》教案
    苏州园林
    湖心亭看雪
    《诗两首》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说木叶
    谏太宗十思疏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记实作文教学谈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
    《生物入侵者》
    《月球奥秘知多少》教案
    《将进酒》教案
    《蜀道难》教案
    繁星(苏教版)
    冰心诗三首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登高》
    《祝福》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登上地球之颠》
    《生命 生命》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二册一单元教案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真正的英雄》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27短文两篇(>>)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醉人的春夜》
    《呐喊》自序
    梅岭三章
    《呐喊》自序
    《木兰诗》教案
    《生命 生命》
    中考作文6
    “诺曼底”号遇难记
    《孙权劝学》教案
    琐谈“豁然开朗”
    抓住特点 表达具体——写人记实作文教…
    高考作文(记实抒情类)
    较场东泡泡中心“走名高、幼儿”专场…
    【教学设计】高考作文写作步骤
    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初中阶段…
    《生命 生命》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