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著名诗人,作家。
——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巷子里唱歌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1982.7.10 成都
●悠远的蟋蟀声(读书随笔)
魏向阳
我似乎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一种生息于田园郊野的昆虫、秋虫———蟋蟀,通常又俗称蛐蛐,几千年来竟然引得众多古今文人的咏叹。记得古老的《诗经》中就有关于蟋蟀的吟唱,诗圣杜甫曾写下《促织》一诗:“促织(即蟋蟀)甚细微,哀音何动人。”一位现代台湾诗人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于是大陆诗人流沙河有感而发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荒山的驿道边唱过/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在台北的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读着这美妙动人的诗歌,仿佛一只只蟋蟀的声声鸣叫拨动着我的心弦,撩拨起我尘封已久的少年时的记忆。少年有一段时光,大概就是“文革”中后期学业抓得很不紧的那段时间,我竟深深迷上了蟋蟀。在课余时间,用几个玻璃罐头瓶装上一层细沙子,精心养了一些花费不少时间去捉来的蟋蟀,开始时喂点辣椒,后来是放进瓶子里一些专门喂蛐蛐的“蛐蛐草”。没事时便让蟋蟀们相互角逐厮拼,坐看他们鏖战争斗……有时奔波好远去野外捉蟋蟀,甚至还有这样的经历:有几次晚上一觉醒来,或许是在睡梦中被那只叫声清脆的蟋蟀惊醒,便翻身起床披衣出门,打着手电筒循着蟋蟀的叫鸣声去找,直至将那一只只正振翅高歌,或正求偶心切,或正打斗拼争的蟋蟀“捉拿归案”,可谓用心良苦。而每每观看到自己麾下的一员员“战将”触须飞舞,奋勇角逐,胜者凯旋自鸣得意,败者狼狈逃窜的场面,自己亲手编导的颇似我国古代冷兵器时代兵对兵、将对将的“战争”场面,便能感到一丝丝的快意……如今远离了田园郊野,也远离了往昔的时光,闹市里是很难听到鸟鸣虫吟了。而每当在喧嚣繁杂的市声中听到那一声声模仿蟋蟀啼鸣的手机和传呼机响,我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乡野郊外蟋蟀、螽斯等婉转自如的声声和谐奏鸣,那是无论什么样的现代音响都难以模仿得出来的纯自然之声、天籁之音……(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9月04日第七版)
[投影演示《语文课堂三提倡》。
一、提倡活跃与创新,
二、提倡自主与质疑,
三、提倡合作与交流。
[建议学生交换座位,自由组合,以便于课堂合作与交流。
[听唱歌曲《乡愁四韵》(余光中诗,罗大佑作曲并演唱),只放“两韵”。
[让学生们推荐一同学上黑板板书课题及作者。
[上课铃响。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这两首诗,一首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课前已印在学案中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背一背、诵一诵,如何?
[师生齐背《静夜思》、齐诵《乡愁》。
师:面对乡愁者的倾诉,我们这些安居家乡的人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理解,来接受,来思考,来慰藉呢?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从大陆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去寻找答案!
师:请一位同学来把诗歌第1小节给读一遍。26号刘勇同学。请你来读。
[生读第1小节。
师: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回答,这里的“你”指谁?
生:Y先生。(稍一停顿)台湾诗人余光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小序和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读书很仔细,好,请坐。通过小序和注释,我们知道,第1小节实际上是起兴。它不仅交代了诗人的吟哦。那么,小小的蟋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请同学们从蟋蟀的自身形象和生活习性这一些方面来考虑一下。我知道在座的同学有不少家在农村,见过蟋蟀的举手!不少学生举手)那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蟋蟀的模样和习性?(有生举手)好,你来说!
生:蟋蟀个子不大,两条腿很粗(师修正:后腿粗壮),前面有长长的胡须(师修正:是触须),后面也有(师补充:叫尾须),喜欢在阴暗的地方叫。
师:怎么个叫法,你能描摩一下吗?
生:(拟声)蠷-蠷。(众生哄堂笑)
师:请用语言来描绘。
生:声音不大,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师:观察很仔细。不过,每只蟋蟀都这样叫吗?
生:(举手)雄的才叫。两翅摩擦发出声音。
师:(惊喜地)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我查了词典。(众生再次哄堂笑)
师:借助工具书是善学的标志。我记得《劝学》中说过:“君子生非导也,善假于物也”。他的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借鉴,我们给他掌声鼓励!(师生热烈鼓掌)。
师:不过我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