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从何处来
|
查询教学资料和反思的详细结果
|
宋丽梅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呈理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的规律。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要求学生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本文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生物获得
食物的规律。
三、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学生在前册课本中接触过。学习本文要让学
生在反复作些单项小练习的实践中.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本文连题目在内,共有五次设问,要让学生根据这些设问的不同用法,进一步了解
说明文中运用设问句的作用。
五、根据练习编绘示意图表,或根据课文编绘一套示意图表,巩固绘制示意图表方法的
运用。
六、基本知识,可利用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设问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下定义、举实例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比喻方法在说明文中的运用及应该注意之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当堂小测验。
出示小黑板,摘录《人类的语言》第二段上的一段文章:“记得在小学里……都有问题。”
提问,答题。(括弧里是答案。)
1.这段文章里“来历”解释什么?(出处,出典)
2.“出入”解释什么?(差异,彼此不符合。)
3.作者写这段文章的意图是,选择答案:A回忆学生时代的趣事,使文章有趣味性。民
介绍两句话的来历,增加文章的知识性。 C.引出禽兽“语言”和人类语言比较的话题。(C)
4这段文章属于哪种表达方式?选择答案:A.记叙己说明C.议论D.夹叙夹
议。(A)
5鹦鹉学人说话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把“人云亦云”的说话叫什么?(鹦鹉学舌)
6.猩猩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什么?(符号语言)
7.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里连用两个
“变化无穷”,目的是强调人类语言的什么特点?用本课文出现过的一个成语来回答。(随机应变)
8“语言诉之子听觉”中“之”“于”解释什么?(它,代语言)(在……这方面)
9.“前程万里”的同义成语是,选择答案:A.前程灿烂已鹏程万里C.锦绣前程(B)
10.“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那么“船”“布”的总称是什么?(船舶.
船只)(布匹)
11.电影《庭院深深》的“深”字,表示什么意思?(从外到里距离大)
12.“庭院深深”的“深”与“深居简出”的“深”是否同义或近义?(否)
13.“深秋”形容秋天的后期,那么“春天”的后期怎样形容?(季春,暮春)
14.字谜:一木口中栽,非困也非呆,你若猜作杏,还没猜出来。(束)
左右交换批改,每道题目6分,计算扣分后,评定』急分,交给教师复查计分。
二:分析题目,导入新课
“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什么句式?回答,明确:用的是问句形式,这种题式的末尾用不
用问号都可以。(作为一个题目,后面用问号、感叹号都可以,但句号不能用。在题目的中间
也可以用远号、顿号,如“我的哥哥,妹姊和奶奶”“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也可以用引号、
破折号,如“‘丑小鸭’的美”“虎丘一吴中第一名胜”,也有用“·”隔开几个概念的,如
“果实·鲜花·绿叶”,几种标点,同时用在一个题目里也可以,如“没有‘异想’,哪来‘天
开’?”)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
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
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
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
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联系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设想从生物学的角度该
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要求默读课文,思考:1.文章两大部分怎洋划分?2.本文有哪些设问
句?各起什么作用?3.把食物的定义用线划出来。4.联系“理解·分析”(一句作答案。
三、教读课文
默读后,提问两大部分的划分,明确:第(l)(2)段是第一部分,指名朗读后,讲述:
开头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用一个成
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结句是两个设问,提出问题。第二段开始,用“原来”领起,用回答问题的方式申明第~部分的说明要点,然后准确地给
“食物”下了定义。指名朗读“食物”的定义:“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
质。”复习一下下科学定义的公式(可提问后板书):被下定义的概念一是十种概念的差别十
属概念。食物的属概念是物质,它区别于其他物质的特点(即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是“构成
躯体”与“供应能量”,这样就准确而又严密地为“食物”下了定义。下定义后,举实例。提
问:举了碳水化合物等例子后,为什么又举作者认为一跟_般食物不同”的水和矿物质呢?能否不举这个例子呢?回答,明确:如果舍去了水和矿物质的举例,就不能强调说明只有符合定义中两个特点的物质才是“食物”。提问“理解·分析”一,明确:人们通常所说的“食
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课文所说的“食物”是一种能构成生物躯体和供给
生物能量的有机物,包括的范围大得多。如粪便、尸体,通常不能称为“食物”,但可以成为
苍蝇、细菌的食物。正因为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文章才有必要在开始提到“食物”时,
下个定义,好为后面的说明打下基础。第一部分,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接下来第3段
是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一切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用设问句“如何获得
食物?”总起下文。指名朗读3-8段,要求思考:1.根据课文上的说法,给“自养”下一个科学定义。2这部分主要意思和表达上的特点。朗读后,师生共同下定义:自养是一般绿色植物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来满足生长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定义中“自己”两字很重要,可从中领悟“自养”名称的由来及特点。这部分主要说明生物获得食物两种途径和方法的第一种——自养。表达上的特点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这些比喻句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试用简单的图表,把这种联系显示出来。学生先举拟图表,再指名板演、修订,图如下:
提问:最后合成高能有机物靠的是叶绿体所进行的光合作用,那么作者把叶绿体直接比
作食品工厂,好不好?为什么要把它比作“合成车间”?小声讨论,举手发言,明确:在会成食物的过程中,叶子里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叶绿体,还有“气孔”,就像“合成车间”仅仅是
“食品工厂”的一部分一样,所以比喻为“合成车间”更准确。既然“气孔”也在合成食物中起了作用,那么为什么“气孔”的作用没有用比喻来说明呢?小声讨论后,明确:因为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含成含有高能有机物质的这种光合作用比气孔的作用更抽象更难理解,但又难恰当比喻,与其滥用比喻,不如不用比喻,只要能把“绿色开花植物获得食物的过程”比喻为像“食品工厂生产食品的过程”这个复杂的整体比喻用好了,也就达到了形象地说明的目的。[第8段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大部分有机物构成躯体,小部分通 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物体生活使用,可用这样的公式表示:有机物则、部分)——水+ 二氧化碳+ 能量。)第4——8段是第二部分第二层中的第一小层,说明生物获得食物两”种途径和方法的第一种——自养。这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从开头到这里加题目共有5句设问句。第1段末两个设问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自然弓;出食物的定义。第3段开头的设问,增强了条理[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料和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食物从何处来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死海不死 |
下一篇文章: 气候的威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