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著作名篇《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之际,中央党校科研部和河南省济源市委、市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理论座谈会。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向大会发来贺信,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张全景,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苏立清,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济源市市长段喜中以及来自理论界的专家学者70多人出席会议。
《愚公移山》产生的时代背景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寓言故事启迪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蔡乐苏说,“汤问”是殷汤与夏革(棘)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的主题是讨论事物的“相对性”问题。“愚公移山”是夏革回答汤问时,为说明“愚”与“智”的相对性,以展其眼界,扩其心志而讲的一个神话故事。
这篇寓言可以解读出许多意义。
1945年6月11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作了名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他强调指出:“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是,胜利是来之不易的,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然后,他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以此寓言故事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一鼓作气,把日寇驱逐出去,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愚公移山》作为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主要任务是总结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号召全党为宣传和贯彻好大会的路线而奋斗。他说,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强调的:“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通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信心问题,或者说信仰、信心、信念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同实践的目的相联系,贯穿在实践的全过程。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是保证社会实践最终成功的根本条件。反之,则会产生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消极后果。
《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
转眼六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为什么还要提《愚公移山》呢?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和理解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要有古典、近典、今典意识,要懂得古事今情的道理,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文献的原本意义与历史精神,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在向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说,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